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我的姑父叫朱棣> 第六十八章 朕心大慰

第六十八章 朕心大慰(3 / 4)

滚利。好些人被逼着卖儿卖女,倾家荡产,提起来都是辛酸泪,民生艰难,无过如此。”

说到这里,郑赐眼圈还红了,当真是一心为民的好官。

徐景昌只是把头扭到了一边,看多了生怕影响食欲。

朱棣倒是满脸嘉许的微笑,“民生之难,朕早就知道。郑尚书能如此想,就不枉朕提拔你啊!”

郑赐慌忙俯身,谢过圣恩。

然后朗声道:“陛下,臣请陛下,依照汉王判例,彻查天下所有州府借贷,凡是重利盘剥百姓,逼得家破人亡的,必须严惩!刑部要派遣官吏,到各处彻查,地方官吏胆敢袒护,一同问罪!臣已经准备好了,这一次彻查下去,如果砍了九百九十九颗脑袋,第一千颗就砍臣的。臣为民请命,不惧生死!”

“好!好一个赤胆忠心!”

朱棣大笑道:“有孝子,有忠臣,何愁大明不能中兴!朕今日实在是高兴,非常高兴……诸位卿家,你们都说说,这事情要怎么办,是不是要依照郑尚书之言?”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属实,朱棣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这么夸奖一个臣子,郑赐这家伙算是捡到了。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往后也只能当个孤臣了。

什么时候圣眷耗光了,什么时候也就到头了。

众人齐齐沉默,但却没有料到,有一个人幽幽道:“陛下,郑尚书的主张太过片面,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过想来他只是刑部尚书,也情有可原。”

敢在这个关头泼冷水的,除了徐景昌,不做第二人选。

朱棣道:“你说郑尚书眼界不行,那你有什么高见?”

“启奏陛下,此事的关键不在于惩罚多少个士绅豪强,也不在于砍下多少颗脑袋。而是百姓有借贷的需求,里面又有丰厚的利润。如果朝廷能掌握此事,必定能有力填补亏空……”

“不行!万万不可!”

没等徐景昌说完,左都御史郭资立刻站出来,急忙道:“陛下,徐通政所言不新鲜。当初北宋王安石变法,就用到了青苗法。结果此法祸国殃民,百姓备受盘剥,动摇国本,遗祸无穷,此等恶法断然不能出现在大明朝!臣冒死上奏,还请陛下明察!”

他说完之后,大理寺卿吴中也站出来,随后又有几位重臣,纷纷挺身而出。

“陛下,徐通政异想天开,绝然行不通。”

朱棣看了眼徐景昌,“这么多大臣反对,你有什么说的?”

徐景昌笑道:“正因为这么多大臣反对,臣才信心十足。汉王遵守法度,爱惜百姓,人尽皆知。汉王向外放贷,并不是朝廷放贷,此举正好避免了青苗法最大的弊端。借贷双方,皆是你情我愿。如果有强迫借贷,敲诈勒索的事情。朝臣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