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早就定下了下西洋的策略……借此培养作坊,让纺织大兴,工商发展。商贾从中获利,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反对士绅的那套说辞。而且他们会把陛下当成开启工商业纪元的那个明君圣主,拼命捍卫陛下的名声。”
“再有,兴办学堂,利用邸报,影响城市百姓的想法,这些人也会站在陛下这边,只有如此,才能釜底抽薪,瓦解士大夫的那一套。还请陛下三思。”
朱棣想了想,突然沉声道:“商贾贪财好利,只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他的话音刚落,朱老二不干了,“父皇,孩儿以为商贾只是贪财好利,文人才是名利兼收,远比商贾可恶万倍!”
朱棣一怔,朱老三也跟着道:“父皇,你看那些士大夫,口不言利,根本不愿意做事,只想受人供养,白吃白喝,还要指手画脚。孩儿的作坊想要找点工匠,都要从表弟那边雇佣新人。学堂出来的人,他们没有那些士大夫的臭毛病,只要给够了工钱,都愿意卖力干活,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这俩兄弟异口同声,很显然,他们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徐景昌笑道:“陛下,士绅地主只是霸占土地,然后把田产租出去,自己什么都不干,只管收租。臣也实在是想不通,这样的人,怎么还有脸自诩仁义?”
徐景昌又看了看朱高煦两兄弟,认真道:“陛下请想,汉王和赵王,他们是靠着手下工匠赚钱,自然要对他们好一点,至少能让工人吃饱。而且他们也需要朝廷打开航路,下西洋,赚到财富。所以他们才愿意向朝廷缴纳税赋,富国养兵。但是到了士绅头上,他们赖以生存的就是手里的土地,这是他们的根本。佃农死了就死了,反正还有新的,朝廷换了也就换了,只要新来的主子依旧承认他们的土地,他们就心满意足……”
“不要说了!”
朱棣突然出言,打断了徐景昌的话。
按照徐景昌和两个儿子的观点,士绅官吏就十恶不赦了。
但是伱要问蹇义和夏原吉等人,他们还觉得商贾才是乱源,一定要重农抑商,不许商贾做大。
这就是自说自话的问题,全看你要站在哪一边?
如果是按照宗法规矩,自然继位的太平天子,实在是没有必要给自己添麻烦。
凑巧的是,朱棣偏偏是靠着靖难起家的,他有着改变一切的强烈冲动……徐景昌已经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两个儿子都迈步进去了,他也没必要在外面徘徊。
只不过一切还不能乱来,毕竟商贾的力量还是太弱小了,一旦操之过急,弄得天下大乱,可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朱允炆犯过的错误,不能再走一遍。
“朕记下了你们的话……这一次清查京中奴仆,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