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之所以能奉天靖难,也跟他前面立的功劳有关系……甚至朱棣登基之后,也一直盘算,要开疆拓土,向大漠用兵。
所以这个破事也关系到他朱棣未来的功绩。
反正说来说去,殿兴有福这套,是真的不行。
孔夫子讲正名,也讲名不正言不顺……为什么汉朝讨伐匈奴,顺天应人,哪怕过了千百年,都煌煌烨烨,让人热血沸腾?
除了汉朝打得确实漂亮,也跟名正言顺有关系。
匈奴自从战国就不断南下,白登之围、羞辱吕后、和亲抢掠……从皇家到百姓,仇恨值拉满了。
双方不死不休,这时候卫霍横空出世,挥兵北伐,才打出了汉家威风。
轮到明朝这里也是,如果仅仅是将北伐定义成王朝统一的战争,那西晋灭东吴,还有隋朝灭南陈,例子比比皆是,算不得出奇。
可若是上升到恢复汉家河山,驱逐胡虏的高度,整个历史,也就没几件事能相提并论。
朱棣现在是咬牙切齿,同时又热血沸腾……那些无耻的东西,竟然连父皇都骗。不过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好事。
纠正父皇错误,完成父皇未竟事业,光大基业……不正是自己的使命吗!
朱棣看了看群臣,接下来该怎么办吧?
朕已经不承认殿兴有福了,该轮到伱们了。
此时徐景昌没有急着说话……他不急着说话的原因也很简单,学问不够了。为了打这一仗,他临时充电,背了一些东西,接下来再让他长篇大论,甚至担负起推翻殿兴有福论的使命,那就有点难为人了。
此刻文臣之中,也有明白人。
只可惜六部尚书没人愿意出这个头儿,陈瑛倒是有心,可他肚子里的墨水也不够……就在这个关头,通政使解缙向前迈了一步。
“启奏陛下,臣有话说!”
只是这一个举动,所有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而且其中不善的眼神居多……解缙啊解缙!
你这个浓眉大眼的,终于要背叛士林了吗?
只见解缙缓缓道:“陛下,臣遍阅史料,发现太祖皇帝当初接受儒臣建议,推行殿兴有福,也是由于天下初定,还有数百万蒙古人、色目人混居中原。为了安抚人心,收拾局面,让天下尽快安定,休养生息,才提了出来。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天下混一,万姓一家,早已不分彼此。陛下圣睿,继承大统,正是秉持太祖之意,为大明定下万世不拔之基业的关键时刻。所行所为,理当秉持太祖皇帝之意,也要推陈出新,拿出更让人心服的东西。这是臣的一点愚见,还请陛下明察。”
不愧是大才子,这货直接把殿兴有福说成临时措施。
既然是临时的,就可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