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的进度,毕竟他可没有徐景昌那么雄厚的根基。
没办法,只能把通政使本身的品级提升上来,才能和六部尚书平起平坐。
这事情放在平时,肯定又要祖制规矩,扯一大堆。
所幸趁着郭资昏倒,群臣胆寒,来个暗度陈仓。
而且朱棣还把左都御史的推荐权留给了朝臣。
朕已经给你们脸了,就别蹬鼻子上脸。
此刻的群臣还真不敢和朱棣硬顶。
就这样,阅卷的后半段,每个人都提心吊胆,不敢有半点出错,生怕走了郭资的老路,成了天子的出气筒。
经过紧张的阅卷工作,殿试结果,终于火热出炉。
这一次朱棣算是手下留情,并没有黜落,因此也造成了大明立国以来,录取最多的一次殿试。
总人数超过了五百,足有五百八十五人。
有趣的是科举的排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三鼎甲。
其中探花郎是恩科会元徐钦。
没错,在反复权衡之后,徐钦得了第三名。
原本朱棣是想给他第二名榜眼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他的主张,直接从海外挣钱,掠之蛮夷,充实华夏……多少有点直白了,不符合天朝上国以德服人的调调。
当然了,也就是调调,朱棣很显然不会真的在意。
其实探花也不错,不能说初具人形,那也要人模狗样。
长得丑可是拿不出手的。
要说徐钦的长相……只能说他遗传了徐辉祖,身形高大,五官俊秀,最近苦心读书,还多了那么点书卷气。
放在一堆进士当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物理意义上的。
他爹就高,他比他爹还高点,比起第二名的曾棨高了一个脑袋。
没错,曾棨拿了第二名的榜眼。
这位江西的大才子,本来是奔着状元去的,现在别看只差了一名,其实是天差地远。
恩科结束之后,人们管徐钦叫人情会元。
而曾棨的榜眼,属实是人情榜眼,因为出去他之外,前三十名里面,再也没有一个会试出身的,全都是恩科的人!
状元叫左雨田,是江宁县衙门的书吏,此人在县衙门干了十八年之久,不声不响,一点动静都没有。
不久之前,他突然辞官,大家伙还以为是家里出了事情,不能留在应天了。
结果转头一看,他竟然跑去参加恩科了。
而且在恩科排名也不错,是第十七。
到了殿试,凭着一篇文章,得到了天子赏识,一跃成为状元公。
那些江宁县的同僚看到这个结果,都惊得目瞪口呆!
乖乖,老左这是一飞冲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