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发生旱灾,需要朝廷赈济,从北平拨粮食……没有运河,就要走陆路,难道靠着马拉肩扛吗?
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东、河南,都是产粮重地,没有运河,这两地的粮食要怎么集中起来?
这是农业时代,不是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大宗贸易,是把原料送去一个工业中心,加工成制成品之后,再统一运出去。
这种情况下,点对点的运输,问题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样,需要大规模运输的,最主要的就是粮食……而这些粮食分散在每一个县城。每到夏秋,各个地方,就有官吏征收粮食,然后将粮食汇总,从县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条条的贪吃蛇,最后通过大运河,惠及全国。
不要这条运河,改行海运,那问题是如何把漕粮集中到江南的某个港口?
运到北平之后,又怎么送去其他的地方?
简言之,就算开发了海运,也放弃不了漕运。
“那,那元朝为什么还是靠海运为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声道:“元朝那是游牧立国,他们只要拿到粮食就行,不怎么在乎对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说他们治理宽松,就是这个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问题,断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说是报应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烂摊子,黄河泛滥,河道淤积,他们想恢复漕运,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贾鲁治理黄河之后,水患才稍微好了些,这时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朱棣面对微笑,他见徐景昌已经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经说了,无论有没有海运,都要有运河,每年维护运河的开支,都是那么多,半点不能少。既然如此,还留着海运,除了浪费国帑民财,没有别的用处,所以废海运,岂不是顺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惊,这番话他认可一半。
前半段讲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内陆地区的大宗运输,在火车出来之前,最好的选择就是运河……而事实上,漕运衰败,也确实是在火车崛起之后。
指望着马车人力淘汰运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么讲,漕运都要维持,花在大运河上的钱,一点不能少。
既然这样,废海运,改漕运,也就理所当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饭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气,“陛下,臣不得不承认,夏尚书所讲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给陛下再看一张图。”
朱棣点头,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又过了一会儿,一张硕大的地图送来,正好笼罩在前面地图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