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后,官兵欣慰。清征府对这次分地虽属无多,但嗷嗷待哺着幸获一线生机,致使官兵人役感激涕零。
1911年,
宣统帝下诏退位,
自此满族守陵人失去了曾经的安稳和闲适。
根据民国征府与清征府皇室当时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先筹八旗生计与伟酬定之前八旗兵俸饷仍旧支放,以及“大清皇帝辞位后其宗庙陵寝永远俸祭,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等内容规定,使守陵人在自谋生路前有一个暂时的过度。
不久之后,民国征府就不再按期开支,这些守陵人依靠皇家俸禄的生活至此走向了尽头。
清征府垮台后,他们经历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时期,这里的满族守陵人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取消了皇粮的供应和倖禄,断绝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致使整个陵区的满族守陵人的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原来那些比较殷实稳定的家庭由于坐吃山空,家底逐渐耗尽。
作为一般家庭显得就更加雪上加霜,有的出现缺衣少食,有的干脆变卖家产外出逃荒,有的甚至卖儿卖女,造成了大部分人员流离失所。仅太平峪所属的昌西陵内务府,过去营房内就有五六十户人家,后来只剩下十几家了。过去的繁华变得黯淡,市面萧条,例如,西陵唯一的集市一一半壁店,清代店铺齐全,繁华热闹,后来由于生意不景气,绝大多数店铺关张倒闭,集镇景象逐渐消失。
客观形势使他们逐渐转变观念,开始从事各种自食其力的职业,当时文化人和年富力强的人纷纷到外求职谋生,使生存有了着落,是生活有了改善,他们的足迹遍布周边的省市,同时也尝尽了普通生存者的酸甜苦辣,经受了各种磨练和考验,学到了新的技能,增长了知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因循守旧思想和观念。留守本地的满族人通过务农和向汉族人学习,也有了新的变化,这是满族人划时代的进步。
这些守陵人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差事,改变了原有的特殊阶层地位成为了农民。但是1919年陵寝土地管理又进行了一次改革。由于西陵行桩界内的地亩分划区域支配各属,未设统一机关。所有各户小段概由各属自行分配。以致办法各异,纠缠愈演愈剧。
于是国民征府决定结束分赏地亩,实行放照征租。
一九一九年国民征府内务部设立清显局,负责清理各项纠葛。
首先,是清查地亩。
经查得八旗正号地九十五顷十四亩一分三厘,副号地亩六十四顷五十亩二分六厘,内务府正号地亩七十九顷八亩九分五厘,副号地一百六顷二十一亩五分二厘。礼部正号地五十一顷四十四亩四分五厘。工部正号地二顷三十四亩。学田地亩六顷六十八亩一分八厘。以上所有各顷地亩均经照章分别放给印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