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抵抗,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
由于日本沿海滩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石墙,元军屡屡进攻始终无法突破。
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蒙古之所以两次进攻都未能征服日本,是因为有以下六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兵力不足。
那时南宋尚未灭亡,蒙古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蒙古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下攻打南宋,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只有五万多人。
劳师远征且是蒙古人不擅长的跨海作战,再加上日本民族强悍,这点兵力显然是不够的。
兵力不足的原因除了多线作战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忽必烈并没有把当时军事实力较强的日本当回事。
二是蒙古在战术上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强大。
战争开始后,日本人采取了与蒙古人贴身近战战术,使蒙古人的弓箭和回回炮优势失效。
平心而论,蒙古兵能吃苦耐劳,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且作战机动性很强,一般只带很少的粮草,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来解决。
可这两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然不可能有掠夺之地。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战术十分高明。
三是蒙古在武器装备上没有明显的优势。
对日作战,蒙古第一次遇到了武器装备不逊于自己的对手。
日本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
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
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
日本钢明显优于中国钢),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日本武士的盔甲。
四是日本武士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技远胜蒙古人。
蒙古人的记载称日本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日本人的说法相印证。
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
五是跨海作战保密不严。两次入侵日本都不是突然袭击,攻其不备,而是日本事先都得到可靠消息,作了充分的迎战准备。
特别是第二次入侵,日本人严密侦视了元帝国的动向,对蒙古来袭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
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北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