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南韩那边特别注重这些,不管是大型超市还是机场免税店,甚至一些旅游景点,卖的都是这一个品牌。
我觉得,咱也应该学一学,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一个咱本土的品牌,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
要不然,咱永远都是人家外商的原材料基地。
人家说给咱多钱,就得多钱。谁叫咱腰杆子不硬呢?”
这些话,许世先早就想说了。
“我上次跟领导提了,说是要发展新型合作社,组建一个人参协会啥的,也没动静。
这个是最好的发展路子,把所有参农联合起来,一起走品牌化高端化的路线,才能跟国外资本抗衡。”
所以说,这就是承包到户的弊端,参农各自为政,力量分散,人家想对付你太简单了。
第七百三十二章 一起去羊城
“世彦,回头把你今天这些话,写一份完整的报告给我。”
以管恩学对许世彦的了解和信任来说,这一番话,必须受到重视。
“之前那份报告其实我也看见了,写的挺好。
要是跟你今天说的结合,真的执行下来,肯定能扭转局面。”
两次的报告,可以说一个着眼于目前,另一个放眼未来。
这就跟治病似的,第一次的报告治标、解燃眉之急,今天的这些话,治本、防范于未来。
两者如果结合起来,找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上级加大力度管理,再给予参农一定优惠,本地的人参产业还是能再起来的。
当然,这个不是三年两年能奏效,必须得持之以恒。
就怕有些领导心急,一看没啥效果,就打了退堂鼓。
“好,回去我就写一份完整的。”
许世彦没推辞,身在这个位置上,有些觉悟还是要有的。
领导让写,那就必须写,至于写完了,上头认可不认可,那就不是许世彦能做主的了。
他只在参业公司这一亩三分地儿说了算,出了公司,人家听他的那是给他面子,不听才是常形。
毕竟,这些计划要实施起来都不容易,需要大笔的钱做后盾,上级有上级的考量,都明白。
许世彦和管恩学等人在县里呆了一天,到傍晚,司机开车把他送回家。
正月初六,许世彦摆酒请客,把赵建设、黄胜利、杨钧显、周庆国等人全都叫来。
大家伙在一起热闹一天,也把接下来的事情,做了个简单的规划。
正月初七,许世彦陪着苏安瑛、许世琴、韩立伟他们,一起坐火车出发。
许世琴不是说想去羊城看看,弄个门市或者开个厂子么?
之前回家来,听说哥哥嫂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