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铁路竣工(2 / 3)

千斤,特制的马车的承重量是对方的十倍左右。

最主要的是,铁轨行车大大的降低了摩擦力,除了启动的时候需要使用人力,畜力帮忙加速之外,正常情况下只需要2只驽马就可以拉的动。大大的降低了运输的成本。

虽然现在没有蒸汽机,整不出真正的火车来。

使得马车不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行驶。

但是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

大明是缺战马,但是用作运输的驽马大明还是不缺的。

按照对应的距离,设置驿站,喂养驽马用作轮换,就可以保证运输的持续性。

经过测试,驽马拉车在铁路的速度最快能达到20公里每小时,即便打个折扣,按照15公里每小时算,昼夜行驶的话,一天也能行驶式360公里。

就算晚上的速度在慢点,一天行驶300公里还是不成问题的。

对后世来说,这样的速度只能算龟速。但是对现在的大明来说,绝对算的上神速的了。

要知道,以速度著称的蒙古骑兵,撑死了一天也只能行进300里。

还不到铁轨运输速度的一半。

再加上铁轨运输的舒适性远超于马车。

极大降低了,运输过程中,对士兵体力的消耗。

由此可见,即便没有蒸汽机,铁轨运输在军事方面的意义也极其重大。

“这车真不错,比寻常的马车强多了。”走了一会之后,王承恩笑着说道。

“是不错,要比寻常的马车强多了,寻常坐马车,哪次不颠的难受?”

刘鸿训笑着回复到。

事实上,当初修建铁路的时候,刘鸿训他们是反对最激烈的那批人。

即便是现在看来,刘鸿训也觉得修建铁路是赔本的买卖。对大明没啥好处。

说白了,这就是格局的问题。

论眼界,刘鸿训等人的眼界确实要比普通人要大一些。看的也更远一些。

但是铁路在他们眼中也算的上一种新的东西。

不知道他们的好处很正常。

毕竟,有着相同作用的秦朝驰道消失已经将近2000年了。

驰道的作用早已被世人忘记了。

相较于如此巨大的耗费。和那些不确定的好处,反对也就很正常了。

“舒服是舒服了,但是就是耗费有点大。”刘鸿训道。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大明前前后后调动了几十万的壮汉。

虽然很多人都是陕西的难民,没发钱,给的全是粮食。

但是架不住人多啊,算下来,前前后后为了修建这条铁路,朝廷耗费了200多万石的粮食,按照每石粮食1两银子计算,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