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不敢说。
只有纵情于杯中之物。
经常喝地酩酊大醉。
嫪毐死了,樊於期还有个朋友,吕不韦。
这日,他喝地醉醺醺的让人套上马车要去和吕不韦府中再喝一场。周围宾客提醒他,吕不韦也因为蕲年宫之乱,已经去了封地。
樊於期也不知道是因为心中不满,还是喝醉了脑子不过弯,胡说八道起来:“吕不韦是秦王之父,不碍事!”
这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一不小心就传到了秦王的耳中。
要不是嬴政已亲政,并且掌控了朝政。仅凭借这句话,就能让嬴政丢掉秦王的宝座。樊於期,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跃成为嬴政心中最恨的人之一。甚至一度超过嫪毐。
因为这货还活着,谁也不知道之后他会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
于是,樊於期的将军没有了。
而嬴政也坚定了祛除吕不韦对秦国朝政的影响力,将吕不韦的封地迁到蜀地。虽说是迁徙,但吕不韦却已经嗅到了死亡的威胁。与其落得个和嫪毐一样的下场,还不如体面的死去。干脆,服毒自杀。
余下个罪魁祸首樊於期,成了嬴政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国的国君,怀恨一个臣子。
臣子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不久之后,樊於期私授军功的消息传出。他虽没做,但秦国的律法对军功非常重视,这也是秦国军队彪悍的重要原因。但凡有可疑,必然不会放过。
得到消息的樊於期慌了,他虽然没做,可怎么解释?
去廷尉大牢里解释吗?
仓促之间,樊於期选择了逃跑。
他一跑不要紧,等于承认了私授军功。全家人可不能跟着跑,也跑不掉。
留在秦国的樊家人,全族上下,都被下到了廷尉,随后就被诛杀。
樊於期没想到自己戎马一生,为大秦征战南北,立功无数,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怎能不恨秦王无情?
当然,他不认为自己酒后之言的威力,可以让秦王对他恨得牙痒痒。
他固执的认为,秦王小心眼,连酒后戏言都怀恨在心。
樊於期从秦国逃跑之后,魏国、齐国,两国的国君都不敢留这么个灾星。等到樊於期来到了燕国之后,太子丹却不顾太傅鞠武的反对,执意留下了樊於期。
当然,樊於期在秦国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桓齮。读音和樊期差不多,只不过中间加了‘於’字。
此人统兵作战不弱于王翦,唯独他的性格谁也掌控不住。
如今,樊於期就在燕国待地好好的的,没有离开的打算。甚至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他可以统兵出战。只不过他是外来户,并不受燕国贵族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