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很难说服刘知易,但却让他很难受。因为学正、学谕和十几个儒家上舍生组成的气场,实在是太强了,压得他很难保持理智。不断受到各种儒家道理冲击,让他很想接受。
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儒家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并把这些罗列成上下关系,只有修身才能齐家,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只有治国才能平天下,这逻辑刘知易不认可,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容本身他是认可的。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是没错的,融洽自己的家庭是没错的,治理国家是没错的,平定天下更是没错的。但如果一个人有平定天下的志向,他应该努力去学习治国理政的能力,而不必然要先学会把自身道德提高到圣人水平,然后才去管理家庭,把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然后再去治理国家,把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然后再去争霸天下。这些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刘知易开始思考,一个人如果单纯想做个好人,那么可以选择修身养性,打磨自身的道德,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人生选择;一个人成家立业之后,花费精力心思,将父母关系、夫妻关系处理的其乐融融,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一个人立志治国、平天下,有这种远大志向,也值得鼓励,然后去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去考科举做官。
这些儒家宣扬的内容都很好,只是之间没有关联。
如果一定要有点关系,那也应该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最明智的选择。如果自己的能力很强,智商情商都很高,又花费精力学习了相关的知识,那就去做官,造福苍生;如果一个人能力实在不强,学习任何知识都一头雾水,那么学一门手艺,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至少能养活自己,上不给国家制造负担和不稳定因素,下不连累父母亲人,让他们为自己操劳。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学正开始讲君子如何修养的问题,刘知易依然不太认可。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土地,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心怀私利。这没道理,一个君子心里有道德的同时也可以有土地,心里敬畏法度的同时,也可以兼顾私利。人是不是无私,跟是不是君子没关系。相反,一个活的没有自己的人,也可能给世界带来无穷的祸患,希特勒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不谋私利,却是一个人间的恶魔。瓦特、爱迪生这些人,抱着发财的目的,投入精力搞发明创造,反而带领世界进入了新时代。
不过刘知易认可人应该做君子,心怀道德。但不能说一个人有私心,就不是君子。反之,一个人自私自利,只要他不害别人,那就不能说他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之间,是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不能简单的非此即彼,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