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有规模化的饮片加工厂。
没有规模化的饮片加工厂,中药饮片加工质量参差不齐,因为工人的加工炮制技术有天壤之别。
有了规模化的饮片加工厂,李翔发现中药饮片加工的质量至少是好不到哪里去。
李翔参观过几家加工厂,工人里面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没有一个超过他的年纪的。
——那都是一些从来没有见过手工加工的人。
有几个企业会高薪聘请老药工?
这个世界上还有几个像刘师傅那样的老药工?
基层国药店的中药饮片,除了从公司调拨一部分,很大一部分是各个门店自己加工炮制的。
乡村小药店更是简单。
在门店后面摆一张铡药案板,放一块生铁铸成的碾槽,一口锅,三两口水缸,就是加工场所了。
空闲或者顾客急需的时候,营业员就自己将原材料洗一洗,该浸泡的浸泡,需切的切一切,要粉碎的碾碾碎;
一块簸箕放在门口晒一晒;
一口锅,灶里面放些拆掉的木箱子,点上火,炒一炒;
很多都是根据需要临时应付应付。
至于乡镇大一些的药房(总店),会有一两个专职人员,从事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
加工场所会有一两间,专门供加工的房子,后面会有几十个平方米的晒场。
只有到了县城的医药公司,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加工部。
公司加工部有办公室,有切片车间,有炒药车间,有原材料仓库,有加工后的饮片仓库,有小工厂的规模。
康桥小镇国药店的加工部设在一栋低矮的小平房里面。
以前李翔从来没有进去过,不关他的事。
那天丁经理通知他调动工作了,他去报到,也只是在门口,匆匆忙忙跟里面的陈师傅打了个招呼而已。
这天早上,李翔到门市部收拾了自己的东西之后,才真正地走进了加工部。
走进了加工部的这一天,李翔开始翻开了参加工作以后崭新的截然不同的一页。
七十年代末,银城县医药公司对各个乡镇(公社)的总店,都进行了房屋的更新改造。
康桥总店临街建了一栋三层,八个店面规模的大楼。
一楼是门市部,生产收购部,值班室,门诊部。
二楼是总店办公室,大小会议室。
三楼是职工宿舍。
加工部在门市部的后面,高高的楼房,几乎挡住了小平房大半天的太阳光线。
李翔走进去,第一印象是加工部里面阴暗、潮湿。
浓郁的是药味在弥漫,淡淡的还有霉味在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