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十量子比特半导体芯片研发完成后,再着手更高数目量子比特半导体芯片的研究工作的话,那时间上显然是来不及。
而像郭院士所设想的这样双线进行,同时进行十量子比特和更高数目量子比特芯片的研发工作,这会节省下不少的时间。
这样听起来这个方案还不错。
但是为什么众人会认为郭院士的这个想法很大胆呢?
因为郭院士的这个方案收益高,但风险同样高到可怕。
双线两开花的固然是皆大欢喜。
但实际上发展基本上不可能会这么完美。
谭教授负责的那边还好,毕竟人手充足,并且郭院士之前已经带队完成了将近一半的研发工作,谭教授只要保证循规蹈矩的按照计划进行就万事大吉。
可是郭院士和顾律那边就很难说了。
郭院士和顾律所面对的难题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于课题难度本身。
按照郭院士的想法,是想让顾律和自己直接去挑战更高数目量子比特半导体芯片的研发。
而这个更高数目的具体数字是多少,众人不清楚,但至少不会低于二十量子比特。
原本。
先前郭院士直接从三量子比特一跃到十量子比特,本就很是勉为其难了。
而这次,是还未等十量子比特半导体芯片研发成功,就着手二十量子比特量子芯片的研发,这需要面对的技术难题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第二点,是课题组人数。
课题难度高就算了,更关键的是,按照郭院士的安排,那个全新的课题小组只有他和顾律两个人。
虽然这两人一位是学术界的顶尖大牛郭院士,另一位是在之前半年时间内表现亮眼的顾律,学术水平都不低,但人数实在是太少了。
两个人,可以干啥?
现在项目组下分的每个课题小组的人数,基本都是十人起步。
郭院士和顾律这个由两人组成的课题小组,怎么看怎么怪异。
第三点,就是失败的后果。
郭院士和顾律算是半导体量子芯片项目组中坚力量中的中坚力量。
现在将这两位抽调出去组成一个全新的课题组,便意味着一旦失败,后果将会是相当严重的。
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郭院士和顾律所负责的课题工作一旦失败,那他们基本上就没有任何机会去抢在米国之前完成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一丝一毫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说,一旦郭院士所说的方案开始实施,那就说明整个项目组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了郭院士和顾律身上。
不成功,则成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