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1 / 5)

既然解决了挂靠大问题,雇工等等约束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可以大展拳脚,姜宁想想都觉得兴奋得很。不过吧,扩大生产是第一要务,她还是先找个合适的厂房再说。

这个问题,她曾经和哥哥们讨论过。

她需要厂房,姜建设兄弟需要一个仓库做中转,兄妹三个一拍即合,打算找个靠近或干脆在一起的, 互相照应。

既然属意拉链厂, 那就先在拉链厂附近开始物色吧。

拉链厂位置不错, 往南走大半个小时就是河运码头, 这个码头历史悠久,百余年来一直兴旺,因此附近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仓库。

姜家兄妹看上的就是这些仓库。

既然建造之初是规划为仓库的,那么用料肯定上乘, 即使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很结实。屋子足够宽敞,墙壁也够厚,就算改做厂房,稍稍调整一下也就成了。

兄妹三人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到地方,一看见这个仓库,姜宁立即点头。

两座格外高大的青砖房并排,看着得有十一二米高,两层的,每座面积有好几百平米,结构非常简单,里面除了几堵关键的主墙,什么胡里花俏的障碍物都没有。

仓库前面还有一个大院子,停七八辆大货车没问题,围墙也是青砖的,看着有些旧,但很结实。

从前很实用的中型仓库,现在姜家兄妹需求相似,同样也会使得顺手。

姜宁挺满意的,这地方硬件适用租金合理,关键是距离西河坊也不算太远,而且最近这一两年,附近还就着码头衍生出了一个批发市场,她以后要是有了其他想法也方便。

兄妹三人都是利索性子,既然看上了,那就立即拍板,当天下午,这个仓库就租下来了。

两间仓库,左边哥哥们用,右边就归姜宁。

厂房有了,接下来就得填充硬件,聘请人手。

这硬件头一个,就是缝纫机。

姜宁算算自己手上的流动资金,由于购买了小洋楼和几千块钱木材,她手上现在能挪动的,大约有八.九千块钱。

这还是因为这年头房价很实惠,小洋楼售价就小几千,不然她可能会缓一缓再置办房产的。

姜宁翻了翻存折,八十年代很了不起的万元户,她花了几个月时间就达到,哪怕算上前期累计,也就一年多。

看着似乎很简单,但她知道其实不然。

这年头固然机遇多多,但想领先一步,眼光魄力缺一不可,而且最关键还的人脉关系,没人脉没关系,任你再聪明,最多也就当个小个体户,闷声发财,再想往上走,就受到诸多政策局限了。

改革刚开始这两三年,先富起来的无一例外都是关系户,头一拨就是各种二代,姜宁手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