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基础建设,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之所以有人反对,那是因为资金的关系,朝堂上面的资金,都是拙荆见肘的。
朝廷的资金,需要首先满足整个朝堂的正常运行之后,才会考虑到其他的方面,就算是稍稍剩下一笔钱,也就是缝缝补补,不考虑效率,只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
没问题,或者是少点水,最多就是减产而已,可是一旦出现问题,比如说,大范围的水灾的话,那个影响可就大了,一旦淹没超过百万亩,百万亩绝收,带来的影响,可不简单的是100万石粮食那么的简单,那个局面是连锁性。
在遇到赵信之前,叶清臣更多的是糊裱匠,在目前北宋比较恶劣的财政状况之下,不停的游走,减少一些支出,让五个盖子,盖住六个瓶子,每年能够做到的有限。
也就是赵信的出现,让叶清臣有机会,整修一下北方的农田水利,因为此时此刻,因为资金的长期不足,北方水利系统已经到了崩坏的地步。
就这样,也是满头包,效果如何先不用说了,资金问题更加的严重了,好在,有限的一点资金,哪怕浪费很大,还是用到了实处,只要在两三年的时间之中,持续的投入,当一切贯通之后,就可以的让北方的水利,发生明显的变化。
连三司使叶清臣,在掌控着庞大的资金的前提下,都不能够合理做好北方的水利工程,更别说一切都没有基础的西北。
这些人,没打算让韩琦跟叶清臣相比,灵州的基础,比起北宋的北方来说,差了不知道多少,双方都是在利用黄河,可是黄河下游,跟黄河中游,哪能一样么?
真正看到了西平湖的时候,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工程,这个蓄水池完成,不断的引入黄河水,借助这周围的沟渠,会带来多少的良田,一些主抓民生的官员,甚至可以从目前一片枯黄的草原上,看到未来一片郁郁葱葱,麦子黄了的景色。
一些还不甘心的保守派,想了想,想说原来就有,可是张张嘴,他们却说不出来。
西平湖还没有彻底蓄满水,不说是那些周围的附属工程,就说最核心的6平方公里的湖面,距离最上面,还有的最少25米左右的距离,这些边壁,没有经过水泥处理,只是简单的加固,上面还留着各种的痕迹。
在湖壁的这些痕迹之中,明显一下下开凿出来,跟天然的湖泊,这中间的差别,只要是长了眼睛的,都可以看到,说瞎话都没办法说了。
一般的湖泊,大部分,平均水深在4米以下,最深超过10米水深的湖泊,都非常少见,除非是天然形成的结构,或者是海洋,才会有更深的水深。
超过25米未蓄水的面积,还有大量的水,源源不断的注入,谁都清楚,这是一个新挖掘的,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