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的人口,差不多需要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是说,整个定海军,需要大部分都变成城区。
人口密度这个词,是从新世纪开始出现的,但是曾经的东京汴粱,人口密度就非常之大,而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有宜居性的城市,人口密度实际上是在下降的。
上海在80年代的时候,人口密度达到了峰值,平均每平方公里5万人,在社会配套不健全的时候,那真的是人挤人,一个小小的一室一厅,挤进去五六个人,都算是正常的,可是到了2017年,人口密度不超过4000 。
同样的,也在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演,在2017年,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是深圳,也没有超过6000,可是在古代,一般的国都,最少就是一万人每平方公里,高的甚至可以达到三五万。
这是跟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有关系,古代城市功能性不强,哪怕经过了赵信的改进,最多,也就是拥有十八十九世纪样子,这样的话,住宅可以大规模的集中人。
同样,从贫穷落后,到了城市,特别是定海军这样,对于各种的底层市民,都相当照顾的城市,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什么条件,大通铺都可以,只要能够挣到钱。
现在,都是两室一厅,六七十平方的房子,或许有些拥挤,可是各方面的条件,自来水,煤油灯,比起农村的,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也就无所谓条件了。
一次性达到30万人,跟一次性达到120万人,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起点,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不一样。
定海军在北宋,注定不会按照原有的速度来发展,他必然是一个跨越性的发展。
北宋的普通民众,他们过的生活,不能说是水生火热,却称不上温饱。
或许在城市之中稍稍好一点,随便找一些零工,总能够活的下去,可是农村就不一样了,光景好一点点,还可以勉强度日的,如果光景不好,那就只能够逃荒了。
最初来到定海军的这批人,都是在家里活不下去的灾民,不是定海军的话,说不定,就是九死一生的逃荒。
可是来到定海军之后,他们的人生就改变了,以目前定海军的工资水平,他们别说是温饱了,甚至可以说是富裕了。
目前定海军,平均的月工资在35贯左右,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六七品官吏的收入,一个拥有1000亩土地的大地主,按照每年收获粮食3000石来算,就算他收获的全部都是大米,每年的收入也不过是2100贯。
这中间,这个地主不可能自己去种地,那么就要有三分之一,是佃户们的收入,再扣除其他各项的花销,比如说处理大米,买卖之间的损耗,还有一年下来的日常花销,能够存下来1000贯,已经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