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操纵着工具,把渔船上面的鱼给卸下来,送进到的处理车间。
很快的,有人过来整队,400人分成了5个部分,进入了5个庞大车间,这里面是灯火通明的,亮如白昼,让有些习惯了黑夜的民众们有些不适应。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算是在定海军,有了一定的肉食补充的,夜盲症的比例也超过了6成,北宋这里,要差很多,如果尽可能挑选没有夜盲症的,不但人员很少,还不容易找到壮年劳力,索性用照明的方法。
明亮的煤油灯,在定海军很多,不过是装备起来罢了。
处理台很宽大,不是每一个人一个台子,而是一个的环形的台子,在这个台子的内侧,有一个巨大不知道什么材料构成的东西。
如果有定海军人在,一定会认识这个东西是什么的,传送带。
没错,流水线最大的改进,是让产品动起来,而不是人动起来装备产品,尽可能的降低人额外的劳动,然后整齐划一的完成装备的过程越来越熟练的。
在渔港这边,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机器,可是这种简单的传送带还是可以的,甚至这个传送带,只用隔一段时间动一下,让这些处理的人员,可以比较轻松的拿到鱼。
渔港的外面,已经热火朝天了,因为今天收获特别的庞大,一艘船大概是270吨,这个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100吨的数字,一天的时间,根本处理不完。
负责处理的,减少了很多步骤,甚至连鱼头都不处理,加上回来的时间,也才处理了180吨左右。
好在,在处理的时候,主要挑选容易腐烂的,还有前面捕捞的那种,后面捕捞,暂时用浇水的方法。
海鱼们的生命力较为顽强的,他们在有一定水的前提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死去,入夜之后的低温,也不容易迅速的腐烂。
这也就凸显了一个问题,定海军制作的拖网,在长江口这么一个天然渔场之中,是可以有效率的捕捉足够的鱼的,可是这些鱼,要如何的处理,是增加内部的人员,还是别的。
定海军在这段时间,已经形成了,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问题,就向上反应,这个问题,不是渔船的这些人能够处理。
肉类的保险,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在古代,没有开发海洋,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也就是海鱼不容易保存,如果少量的话,还可以用海水养着,在河船,还有一些传统的海边捕捞,会携带一些水,用于养鱼。
可是那是少量的情况下,河船最多就是几十斤,上百斤,海船稍稍多一点,也就是一两百的样子。
现在,定海军的渔船,一下子达到了50万斤的数量,这个数量,本就不能养,哪怕按照水和鱼一比一的前提下,又增加了3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