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位,不但是地理结构决定的,也同样是历史决定。
狄青从来都没有小看折津府,这个目前他最大的一个目标,也是整个北宋,情报机关调查的最多的一个目标,很多的情况都在掌握之中。
从城市的规模上面,折津府的规模,是大于大名府的,底蕴还在,可是缺少了一系列的修缮,最近的依次修缮,要追溯到40多年前的澶渊之盟。
最初宋真宗出兵的时候,对于辽国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当时紧急的调动,修缮了折津府,可是后来,北宋快速的战败,这个工程也不了了之,之后,因为折津府被定为南京的时候,又重启修缮,可是防护强度并不是很高,投入的资金也很少。
折津府的老底子,如果经过一系列认真的修缮之后,恐怕是有了炸药,都未必能够轻易的拿下,可是现在,辽国疏于修缮,很多地方的城墙都出现了破损,有些甚至还遭到了坍塌。
换成之前,哪怕是目标,北宋也不会调查这些细微的东西,可是经过了改进,情报机关不但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还无孔不入的获得了一系列的情报。
关于折津府坍塌的消息,是通过一个老汉民的聊天,得到了线索,然后通过走访,特别是亲自到了实地,折津府的城防并不严密,走到城墙之下,也没有问题,果然从中间找到了坍塌的痕迹。
辽国对于城防的重视,远没有北宋这么的深入,修缮城墙,也只是在上面加盖的,甚至没有使用糯米酱这样的东西,只是用泥巴来涂抹。
这样的城墙,对于和平时期,没有问题,看起来依然很威武和雄壮,可是在战争到来的时候,别说是炸药,就算是投石器,也可以轻松的干掉它。
这样的隐患,在折津府的城墙上面不止一个,这些都被狄青一一的记载,准备等到攻城的时候使用。
跟涿州比起来,折津府更大,各方面,也更加的完善,密密麻麻的人口,算的上辽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在北宋到达附近的时候,就被辽国发现了。
底层的这些基础的官吏,吃惊为什么,北宋的军队,会这个时候,抵达到折津府的周边,可是出于职责,他们还是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递给了折津府留守。
如果换做几十年之后,折津府的留守,也就是整个辽国的南院大王,这是跟北院大王相对的高官,可是在这个时代,折津府只是一个留守而已,虽然也是契丹皇族的成员,可是身份上,不是南院大王,低了很多。
第一时间,得到了北宋攻击的消息,他第一个想法,是听错了,北宋时什么,那是被辽国威逼,几乎如同小花猫一样,想要什么都要什么的国度,居然会开战,而且是不宣而战。
可是如果一个人是骗人,两个人是,接二连三的消息,并且距离折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