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皇宋锦绣> 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长率

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长率(2 / 5)

连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和田亩普查,都会寂寞深,原因很简单,这牵扯到了利益,极大的利益。

人口是生产资源,大地主们,大贵族们,他们要想获得巨大的财富,要想完成积累,没有人口是不行。

国家往往是以人口为基础收税的,最初只是一些交不上的人,变成了隐户,后来,大贵族们,大地主们,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开始藏匿人口,大量奴役和使用,这是他们的根基。

土地也是一样,就算是在读书人和官吏们可以免税的时代,隐匿田产,也是比比皆是的。

为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利益,人可以创造价值,土地可以不断的产生利益,这才是关键。

很多的改革,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博弈,把人释放出来,把土地释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王朝的问题。可是那种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的。

三国演义的卷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而来的,这中间,或许有一些巧合,但是也有一些必然。

比如说,中国的人口,一直在一两千万,到近亿之间晃荡,这中间,前期唐朝以前是5000万,到了宋朝接近并超过一亿,在到明清的两三亿。

这中间,说白了,是土地产出的增加,之前一直都是比较平稳的,从汉到唐,再到宋朝,土地的增加,耕种技术的增加,缓慢的上升。

达到顶点,或者说,不到顶点,因为土地兼并,让普通的百姓拿不到土地,没有一个应对风险的能力的时候,几乎很自然的,就产生了动乱,借助着灾害,或者是外因,推翻一个王朝。

王朝末世,几乎是最为凄惨的,战争永远只有破坏而没有建设,在多年战乱,把人杀的差不多了,大乱之后的大治,说的也是如此。

明清的提升,不是耕种技术,而是红薯,土豆这样,高产的南美作物,进入到中国,然后被大规模的普及,在中国的农耕技术之下,最终种植下去,获得了超量的产出。

跟普通稻米和小麦,能够达到500斤已经是极限了,而土豆和红薯,轻松就可以超过2000斤,后世甚至有上万斤的存在。

或许,土豆和红薯,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主流意义上面的,适合民众们吃的东西,可是在饥荒或者是灾难面前,谁还会去管好不吃,能够填饱肚子就行了。

赵信发展航海,甚至积极的绘制海图,为的就是南美的三大作物,土豆,红薯和玉米,前两者,那是粮食的基本,后者,是最为完美,最适合的植物,玉米或许未必好吃,可是玉米浑身是宝,哪怕不是玉米本身,他的植株也可以作为饲料,添加给牲口吃,一定程度上面,增加牲口的产出。

封建王朝意识到了土地兼并,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