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渡,这是一个位于汴河之上的小小渡口,曾经,也是车水马龙的,这里地处京畿,距离汴梁才40多里的样子,虽然不是主要的商道,却也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十里八乡的民众,要想度过汴河,最近的就是在这里过去,这里面住了很多的船夫,巅峰时时段,渡船就有数十艘。
可是伴随着铁路,公路,还有不远处10多里的一处桥梁的贯通,这里慢慢的没落了,只有偶尔,有一些来往的上船,有一些搬运的活,也不算很多。
因为地处京畿的关系,开封府几乎把所有能够抽调的人都给抽调一空了,说是三抽一,实际上,那是指汴梁城,在这里,偏远一点的,几乎可以达到二抽一。
临风渡附近一共有4个村落,一共有人口2800人,几乎抽调了300人,这对于临风渡而言,那几乎是噩梦一样的,家里面的壮年劳动力被抽调,立刻就影响了整体的耕种,好在,有大量的设备,开封府也不是之抽调,对于这些农耕器材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力,到最后,临风渡种植面积,只是减少了1成,这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一年多没有回家,甚至因为路途遥远,连信都非常困难,这一切,在去年的5月份,得到了改观,3个人的到来,让临风渡发生了变化,他们带来了家人们的消息,同时,在临风渡开设了一个互助组,把整个村民们都组织起来,一起互助学习,一起耕种土地。
在夏粮差不多减产2成的情况之下,秋粮实现了反超,一举增收5成,加上家人们寄回来的钱,让整个临风渡的变得蒸蒸日上了起来。
腊月21,还有2天就是小年了,正是家家户户杀猪宰牛的日子,可是对于临风渡的300多个家庭而言,这是一个被刻在纸上的日子,按照3位老师的说法,他们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就在今天早晨,从沈阳到汴梁的车上,他们临风渡回来的人,绝大部分都在这一趟车上,三位老师安排了3艘船,应该就在下午时分抵达渡口的。
本身,已经逐步废弃的,空无一人的小渡口,此时此刻挤满了人,一年多没有见,哪怕是有先生传回来家人的消息,总不如亲自的来见见。
不过,这么大的一群人,在这里,却鸦雀无声,最前面,站着三个人,他们都很年轻,可是没有人不尊重他们,他们是临风渡的先生,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正是他们的到来,才让临风渡从几乎崩溃的边缘被挽救回来,他们组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会安排村民们,编一些手工艺品,有人生病了,他们也会简单的救治,最重要的是,他们开设学堂。
北宋对于知识的尊重,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科举这一条路,哪怕贫苦人家,走通的不多,可是只要考上,就是换了一番天地,最关键的是,读书识字,然后掌握一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