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节(4 / 6)

率更高,他们在抗日事业上作用也大。毕竟说服一个这种家长的时间可以去动员多个和气人了。

赵清漪最多说一句:“你们的孩子不走,我们也不会绑架他们的,更不会绑架你们。你们留下吧。”

这时候他们哑火许久,又觉得自己可能会吃亏,再问撤移的待遇和条件,包路费吗,包吃包住吗?

这种时候江海本地的党员都看不过去了,就会冲过来叫着不要妨碍他们工作。

可见江海的工作难度之大,江海人的性子又比较精明计较,而有些富裕一些的人更不以为然,实在是让赵清漪很头痛。

不过有教育部的命令后,愿意撤离的高中生、大学生还是挺多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学生是很热血的。

北平虽然都能听到枪声工作都更好开展,因为他们毗邻东北,北平早处在刀锋之下,此时有组织有目的地集体撤离,反而让大部分的人松了一口气。而北平的学生是最早接受当初的兴民社的思想的,当时包括赵清洋在内的五个燕大学生退学去革命的事,在北平学生中也一时传为美谈。

现在北平各高校的毕业生去蜀中发展的很多,就有十八个现在当了赵家发电厂的管理层,五个在《兴民周报》工作,十二个毕业生在赵家粮厂工作,四个在化肥厂工作,有十个被介绍去了蜀中政府各部门。

再有介绍去学校教书,介绍生意做的陆续也有不少,兴民党吸纳人才去蜀中,也帮助他们安顿、就业、创业。

赵清洋在蜀中一得到电令,也就去找了正准备出川抗战的刘主席,他得知此事已经是江先生同意的,马上拨一了笔款项,再找来建筑师要扩建临时的校舍和宿舍。

兴民党的成员帮着组织民夫和粮食,就热火朝天的干起来。

第753章 心中的纠结

赵清漪天天与本地同志一起,能动员转移多少学生是多少,大部分还是亲近兴民党的学生同意转移,留下的人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

赵清漪也明白,自己这个兴民党没有经历过大同会所经历的那种清党时期,将来也不擅长做地下工作,除非暗中本来就是大同会的人。

她这个角色任务关系,她也只做自己能做的事,没有想在将来沦陷区建立完整的地下网。

从7月25日开始,一直到了8月9日,为了组织工作方便,给每个学校都排了特定的日期,如果学生们不能赶上自己学校的日期,只能插进别的学校的队伍里了。

他们每天少能转移几十个学生,最多的一天也只有八十六个人,还是以高中生和大学生为主。

每批次安排四到八个洪门兄弟保护,每队也有随行转移的老师,学生中必也有兴民党的党员当组织者。

8月10日,报纸上刊登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