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我手下的门客马周替我写的。”
太宗听后,立即召见马周。
马周当面向唐太宗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太宗越听越高兴。
很快就提拔他到门下省任职,没过一年,就晋升为监察御史,后来还提拔马周为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为了奖励常何举荐人才的功劳,太宗还赏赐了他三百匹锦帛。
一天,唐太宗正在批阅奏章,忽然一拳砸在案桌上,怒骂道:
“这个德参,难道国家不征一个兵、不收一斗租、宫女都不留头发,他才称心如意吗?”
魏征接过中牟县县丞皇甫德参的奏章,只见上面写道:
“陛下征发民夫修筑洛阳宫,是劳顿百姓;收缴地租,是滥征赋税;民间女子以梳高耸的发髻为时尚,是受宫内的影响。”
魏征笑着劝谏说:“陛下息怒,这个皇甫德参虽然有些偏颇,但自古以来,大臣上书时,常常唯恐言辞不够激烈,不能打动君主的心。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陛下动怒,说明德参的话已经打动了陛下,还请陛下明察。”
唐太宗仔细想了想,这才消了气,叹息道:“你说的很对。我不能给德参加罪,否则以后谁还敢对我说真话呢。”
于是,他下令赐给皇甫德参丰厚的奖赏,还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唐太宗用人,不问亲疏,不论贵贱,不分畛域,一视同仁。
在他的大臣中,既有出身寒素的马周、戴胄、杜正伦、张玄素、刘洎、岑文本、崔仁师等,也有出身贵族的萧瑀、陈叔达等。
既有来自敌方的屈突通、尉迟敬德、李勣、秦叔宝、程知节等,还有以前是仇人的魏徵、王珪、韦挺等。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唐太宗特别注意了解官吏的优缺点。
有一次唐太宗在宫里宴请宰相。君臣之间都很高兴,气氛很融洽。这时,唐太宗让王珪对每一位大臣进行点评。
王珪想了一下,不慌不忙地说:
“要论孜孜不倦的忠于国家,知道了就去做,臣不如房玄龄。
要论文武双全,既能当宰相又能当将军,臣不如李靖。
要论分析事情详细,做事公允,臣不如温彦博。
要论善于处理复杂的事务,臣不如戴胄。
要论勇于向陛下提意见,臣不如魏徵。
至于明辨好坏,贬斥坏人提拔好人,臣和他们相比,稍微强一点。”唐太宗听了之后,深以为然,夸他说得对极了。
“臣还知道有一个叫周公吐哺的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史前文明时期著名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