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逆天换明>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恤民苦枉为帝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不恤民苦枉为帝(3 / 5)

应该有这杀伐果决的气魄,杨鹤太软弱,洪承畴还不错。

崇祯有些小得意,用自己的智慧和气魄,终于是解决了一个难题。

放下这本奏疏,崇祯又拿起了一本,打开阅看,竟然又是有关西北闹灾的。

陕西的饥荒已经持续三年,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迹象,巡按李应期上疏崇祯皇帝,请求减免赋税。

扯淡,沽名钓誉之徒。

谷睺

崇祯皱起眉头,狠狠地骂了一句。这事自己要不准奏,恐怕会背上残苛待民的坏名声。

思虑再三,崇祯捏着鼻子、肉痛无比地批复道:“崇祯元年和二年的赋税可适当减免,日后不可再免。”

想了想,崇祯又提笔补充了一句,算是指点李应期,“贫富均纳,果能遵行无扰,自然好义乐输。”

大明子民都是识大局、顾大体的,为了国家,为了朝廷,苦一点也甘心情愿,都是好义乐输的良民。

没错,在崇祯眼中,便是这样的判断和结论。为了朝廷,为了国家,为什么不能牺牲一点,为什么不能勒紧裤带,共渡时艰呢?

只不过,崇祯高高在上,体会不到饥饿的滋味,那是能够令人发疯发狂的;他也不会理解流民走投无路、卖儿卖女的凄惨,和倒地等死的绝望。

万历四十六年,明廷因“辽事”紧急,加派“辽饷”,亩加银三厘五毫,第二年再加三厘五毫,第三年又加二厘,前后三加,即每亩加征银九厘。

崇祯三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

崇祯十年,强征剿饷;崇祯十二年,再征“练饷”。

在皇帝看来,不过是几分几厘的银子,何至于拿不出来;但在百姓看来,田地荒芜、颗粒无收,连碗粥都喝不上,又哪来的银子?

崇祯的所作所为,让他在临死时所说的“勿伤百姓一人”的话,显得是那么可笑而虚伪。

在他的统治下,在他不断的加派下,逼死逼反了多少百姓?就是杀进京城,冲进皇宫,让他走投无路的义军,不也曾经是安分守己的大明子民?

批复完李应期的奏疏,崇祯放下笔,稍事休息了一会儿。

他想让自己的头脑缓一缓,以便更加聪慧睿智。可却不知道,他的每一个“英明”决策,都是在使大明内部的火焰烧得更旺,把大明向灭亡更推了一步。

王承恩适时地奉上香茶,又躬身退到一旁。

崇祯喝着香茶,脑子似乎真的灵醒了很多。

放下茶碗,他转向王承恩问道:“王伴儿,方正化上奏说金州今年大丰收,有种叫土豆的东西,亩产达到了三千多斤。”

王承恩躬身道:“皇爷说得不差,方正化确实是这么说的。他还说,东江镇在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