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的火枪,能洞穿甲胄,甚至盾牌也不易遮挡。勒尼对此不仅印象深刻,更生出心寒和凛惧。
眼角的余光又瞟见路旁星星点点的亮光闪动,勒尼不顾伤痛,趴在了马背上,希望自己能躲开又一轮的火枪攒射。
耳旁是轰鸣的枪声,声音如此之响,竟是一队火枪兵的三排齐射。
勒尼不明所以,但心中又是一紧。密集而又连续,威力也令人胆战,这与其他明军的火器已经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想得太多,但也仅此而已。勒尼长了见识和经验,知道了敌人的厉害,但再也没机会吸取教训,再与敌人交锋了。
战马受伤,嘶鸣着暴跳而起,把勒尼甩落马下。他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污血从新的枪伤处汩汩流出,连抽搐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
在大路两侧夹路欢送般的枪声和弹雨下,只有五六十个建虏逃了出去。只是暂时地脱离了战场,却不知道还有两千人的伏击在等着他们。
张攀留下警戒官兵,派出千人赶到大路,与山上冲下来的友军,一起迅速地打扫战场。
返回山城是不用再绕道迂回了,直接从南坡爬上去就成。
而此战过后,卑沙山城的作战目标已超额完成。按照之前的稳妥计划,守军不必再与建虏激战,只要坚守住山城便可。
刘兴治也下了山,与张攀会面,就在刚结束战斗的战场上,进行了商议。
“既然郭将军要我军以保存实力为重要,此战已是大胜,就不必堵死大路,逼得建虏与我军激烈厮杀。”张攀以稳为主,对于胜利已经相当满意。
刘兴治有些不甘,但也不知道建虏主力在南关会有多大损失。如果把大路彻底截断,那和建虏就是一番恶战。
“不完全堵死,也不能是坦途。”刘兴治沉吟着说道:“把迫击炮都移回山城,凭借山腰上的工事,再消耗消耗建虏如何?”
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当然,建虏来攻,咱们可战可退;若是他们不来,那就放他们滚蛋。”
在山腰上的工事,火枪是不成的,只能凭迫击炮轰炸大路。可精准度不敢恭维,郭大靖并不认为能封锁住敌人的退路。
除非建虏在大路上排着很密、很长的队伍,才有可能用火炮造成比较大的杀伤。否则,就是浪费弹药。
关键是郭大靖并没有全歼敌人的打算,这也不太现实。尽可能重创建虏,使其产生心理阴影,并使东江军不致于损失太多的兵力。
发展壮大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没有足够的军队,也就没法占领并稳固太大的地盘。
在郭大靖看来,东江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不乐观,必须采取一种比较稳妥的策略,来保持平衡。
说白了,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