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方正化只看到了郭大靖对百姓的心善,对建虏的深仇大恨,却不知道他对皇权的篾视,以及勃勃的野心,也是无人能及的。
此时,城内已经喧嚣起来,新到来的数万百姓,被安置到各处宅院,虽然很拥挤,但终于是有了遮风挡雪的地方。
而军队抽调出了人手,发动了百姓,推着粮车,在沿街行进,粮食开始发放了。
说是三十斤,那只是最低的限度,多了也无所谓,反正缴获的粮食也没有准确的数量,而百姓也没有具体的统计。
与其让官府来发放,不如由东江军做这个工作,在百姓心中留下好印象,这也是郭大靖的算计。
郭大靖走出了巡抚衙门,骑上战马,在几个亲卫的保护下,在城中缓缓而行,进行着巡视。
“见过将军。”
“见过将军。”
所过之处,率先施礼的是推车发粮的士兵,大礼而拜的是满怀感激、又有面对上位者惶恐不安的百姓们。
郭大靖面色和熙,微笑着不时抬手,口中说着:“不必多礼。”
百姓对于大明官军的印象是很差的,这和传统观念有关,官军的军纪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郭大靖的巡视,并不是炫耀,也不是享受百姓们毕恭毕敬,或是敬畏的大礼。
东江军的解救,已经改变了百姓们的观念,但还不够。如果连郭大靖这样的大将军,对老百姓也是和蔼可亲,效果才会更好。
希望能借此打消一些百姓的顾虑,作出移民辽东的决定。郭大靖感慨着,明盔亮甲,骑马缓行。
很多年之后,还有目睹过此情此景的老百姓,向儿孙炫耀着初次见到太祖时经历。
“那时候,太祖还是个将军,是东江军的副帅,在遵化城外击败了十万建虏,斩杀了奴酋……”
“……太祖骑在马上,盔甲闪亮,有如天神,有紫气在头顶围绕,那是上天眷顾之像……”
“……太祖微笑着,还向俺抬了抬手,说‘不必多礼’……”
“不必多礼。”郭大靖再次抬了抬手,向着几个敛衣下拜的女人和颜说道:“象搬抬粮食这样的重活儿,可以让那些男人去干。”
吴姐再拜,说道:“谢过大将军。将士们奋勇杀敌,已是辛苦,这些活儿,奴家们还是能做的。”
郭大靖点了点头,多看了这个很会说话的女人几眼。年纪并不算太大,应该是二十七八的样子,长相不丑,可也不算太漂亮。
“读过书?”郭大靖微笑着问道。
吴姐恭谨地答道:“略通文字。”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识文断字,很了不起。”
吴姐苦笑了一下,说道:“谢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