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面,取得突破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对辽阳城的围攻,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建虏的犹豫傍徨,正使东江军的绞索越收越紧,覆亡的命运很快就会注定。
“军心怯耳!”郭大靖对于建虏的反应,也是摇头冷笑,给出了经典又精僻的评价。
建虏出城反攻,固然会落得头破血流的下场。但连城都不敢出,就更加让人鄙夷轻视。
两军对战,心理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武器装备再好,也需要人来用;人无斗志的话,也无法取得胜利。
“建虏败局已定,这是早就显现出来的。”方正化咧嘴笑着,信心十足的样子,尖声说道:“我军有破城妙法,建虏还以为能守上数月,真是愚不可及。”
古代的攻城战,既残酷又耗时,守个一月两月很正常,半年以上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锦州,建虏数次攻打,都在数月之久。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奴酋才会在辽阳投入重兵,以坚守消耗东江军的人力物力。
十数万大军征战在外,消耗的粮草物资是庞大的,建虏据此估计,东江军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
建虏的底线是守一个月,可能坚守的时间自然是越长越好。如果能捱到冬天,河流冰封,东江军的水师便没用了,建虏铁骑又可纵横往来。
为此,建虏已经迁走了辽阳城内的大部分平民,并屯积了充足的粮草物资,希望能以时间来迫使东江军撤兵罢战。
“方公公所言极是。”郭大靖微笑颌首,说道:“辽阳还未攻下,方公公为何又派人急送奏疏?”
方正化笑着解释道:“城池虽未攻下,但战况让皇爷早知道,也放心不是。再说,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战,也该让朝廷知晓。”
“那本帅就代东江军将士多谢方公公了。”郭大靖拱了拱手,说道:“朝堂诸公高高在上,确实不知道征战之艰难、民间之疾苦。收到战报,也不过是攻下一城,杀敌多少,却不关心付出了多少代价。”
“这个——”方正化想出言赞同,可又觉得这好象也涉及到了皇帝,便改口道:“万岁英明,自然是体恤将士,不吝封赏的。”
郭大靖暗自撇嘴,表面上却点头称是。
崇祯与朝堂官员是一个德行,甚至还不如他们。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包括军人都造反。
不过,方正化的现场直播,郭大靖还是很赞成的。
一道一道的奏疏,把战斗的经过较为详细地呈现给崇祯和群臣,让他们或紧张,或兴奋激动,也确实能体会到前线将士的艰辛、战斗的残酷。
“禀报大帅,毛帅已至鞍山堡,正调度粮草物资。”数名信使纵马而至,呈上书信。
郭大靖接过书信,简单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