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意思?难道不相信我吗?我干了这么多年,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罗英依旧不予理会:“那可说不准,这么一块石头你给人家喊价八十两,万一给多了呢?东家待我不薄,我还是去禀报一声”。
到了里屋,罗英便径直向仲逸附耳道:“老姜头说了,一百两”。
……
来到大厅,仲逸便前打声招呼,只是打量袁大头一番,似乎有些熟悉之感,却又说不出口,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姜伯,怎么回事?”。
老姜头刚欲开口,却见袁大头一把将玉递到仲逸面前:“好年轻的东家,这可是我祖传之物,您可不要看错了”。
仲逸缓缓接过白玉,“细细”打量起来,心却是不由发笑:这老姜头,真能想的出来,我能看懂吗?
“据本店的估价,顶多八十两”,仲逸反问道:“不知这位兄弟为何要将祖传之物拿来当掉,是急缺银子吗?”。
袁大头眨眨眼,微微叹口气:“哎,说来话长,家老母祖籍山东,来京城后再也没回过。前几日说起想回去看看,老母心愿,我自不敢违背,奈何一路车马、购物、住店开销等,而我囊羞涩,借钱又怕邻居笑话,只得瞒着老母出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
末了,他才想起重点:“只是你这八十两,很没有诚意啊”。
仲逸将玉还给他,叹气一声:“哎,在商言商,这东西这价,不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冲这一点,给你一百两,如何?”。
这时,老姜头急忙前:“东家,不可如此啊,你一句话便溢出二十两,要不让他去别处看看吧”。
仲逸见状便告辞,再次回到里屋。
这一向精明有加的袁大头却不知所措,虽说算计归算计,但他毕竟不懂这玩意儿,反正一个月来赎,一百两一百两吧。
这时,老姜头前道:“既是我们东家说了,一百两吧,多一不收”。
袁大头也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你这老头,钻到钱眼里了吗?听你们东家说的话:百善孝为先,要不是看到这位年轻东家的面,我还不当了”。
开好当票后,老姜头叮嘱道:“一个月之内来赎,超过期限莫怪小店按规矩办了”。
袁大头白了他一眼:你放心吧,不会晚一个时辰的,到时定会来赎。说完他便大摇大摆的走出门外。
见门口没了人影,罗英急忙将仲逸叫了出来,开口便是:“仲大哥,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人长得像谁?”。
清瘦身段,脸坑坑洼洼,一口参差不齐的牙,一副市井的腔调,一双精明的眼神……
“刘三儿”,二人异口同声道:“蠡县城门守卫头领刘三儿……”。
哈哈哈……
老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