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为何要派自己去裕王府侍读,按他的跟随程默及同僚费思应说:是因为高拱要高升,而他又刚任侍读一职,所以顶了去。
相这种说法,仲逸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皇帝朱厚熜的安排。
众所周知,任何人走的不能太近,走的太近,会绑得太紧,一旦很多人拧成一股绳,那将是一股可怕的势力。
高拱在裕王府侍奉多年,羽翼渐丰,与朱载垕的交情也越来越深。同时,他又得徐阶赏识,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皇帝自然也知晓。
因出身有别,朱载垕不可能与徐阶等成为真正意义的同盟,但并不排除,二人在某件事情或某个阶段达成共识。
如,他们合力对付严氏。
朱载垕对严氏把持朝政颇有微词,这会在无形之,拉近裕王与徐阶等人的关系。
也或许正因此,皇帝才在高拱另有委任之时,借机将仲逸派往裕王府做侍读。
当然,一个小小的翰林,是做不了什么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裕王府的侍读、侍讲,不是他高拱一个人专属的。
仲逸是捐纳入仕,取得国子监身份后,参与科考,因为考试时间赶巧,他几乎用最快的时间入了翰林院,并做了庶吉士。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连连考,主要得益于凌云山多年的苦读。
当然,天赋这种东西,有时也很重要。
起初,关于他的背景,朝也有些说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一个袁炜的赏识而已。
不过,袁炜既为向朝廷举荐仲逸,更无其他关照。
袁炜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凌云子的关系,他们二人不可能说出,对仲逸也无法真正的关照。
当然,后来仲逸时有去袁府,但也无非是请教一些问题,并无其他深入交往。
为此,袁炜还特意编出一个借口:那日在街偶遇,他的马车受了惊吓,幸亏当时被路过的仲逸所救。
仅此而已。
眼下,朝局势更加复杂,对此,袁炜打算制造一个让所有人更为可信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别人的非议更少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事已至此,再清楚不过:仲逸,并无靠山,不属于那种‘大有来头’之人。
不过,这都是他刚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的时候。
但是,这一切很快变了。
现在,几乎人人得知:仲逸身后最大的靠山,是皇帝-----朱厚熜。
为何有如此一说?且听慢慢道来。
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发生后,仲逸以一个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督办此案,连樊予这个刑部主事,都是负责协办。
更令人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