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事发后确有苦力向南而逃,这是很多人知道的。
此外,仲逸到了三边镇见到钦差后,只是照着路人的话重复一遍,并未再多说一句。
而李序南在得知钦差在三边镇时,也并未差人来报,反倒‘妥善’处置了被捆绑起来的打手。
很明显,他这是为当地府衙减轻‘负担’。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他们二人虽认识,但各有所属,一个是京官,一个是知府衙门同知,二人间关系并不是很亲密。
做戏该做个全套,这正是他们期望的:仲逸不日将回京城,而李序南还要继续留在这里,至少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要尽量保护李序南,否则,他在这里的处境更加危险。
真正要加害李序南的,是兵部的严磬等人,他们身后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当初从京城户部调到这里做同知,也是因为这些人。
而大煤矿之事,则是严士蕃在暗操控,二者并非出自一家。
李序南来这里做同知没多少时间,不管大煤矿有什么猫腻,也与他无关。
故此,李序南才故意演了这么一出:尽然大煤矿的事儿与我无关,何不做个顺手人情?替大煤矿遮遮丑,也是可以的。
有了这份人情,李序南在知府衙门的处境,会好很多。
“钦差大人走了,但翰林院的仲大人,在我们这里的差事还未结束,还要有人陪啊”。
面对李序南与曹通判,康祺苦笑道:“这次,恐怕还是要劳烦李大人去一趟了”。
有了大煤矿的事儿,康祺对李序南多了几分好感,毕竟他与仲逸有交情,这个陪同的差事,也只能交给他了。
“知府大人吩咐,下官自是要照办的,只是这位仲大人的差事,是随意转转、看看,着实无趣”。
尽管心里别提多乐意,但明面,李序南还是要牢骚两句:“要不换个人去?曹通判,我觉得你去更合适”。
见李序南向自己指来,曹通判急忙躲闪:“不不不,还是李大人去吧,你们都是从京城来,在一起话题也多,我这个人喜欢自由散漫,天天跟一个翰林侍读在一起,实在不习惯”。
毫无意义的推辞,结果自然是:没有结果。
“李大人不但要去,还要与仲大人搭好关系,不要忘了,让朝廷为我们减免一年税赋的事儿……”。
说到这里,康祺简直要哭了:“税赋,还他码减免,二位钦差回京后,首当其冲的是要整治税赋。税免不了,乌纱到给免了”。
这是眼下的一块心病啊。
这时,曹通判却一脸‘智慧’的说道:“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巴结好这位仲大人,除了钦差外,能面圣,同时,又知道我们这里发生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