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申急忙转身,向身后的军士制止道:“无妨、无妨,这位小兄弟还是蛮可爱的……”。
仲逸微微摇摇头:“呵呵,魏大人的手下还是个急性子,天气热、火气大……”。
再看看程默,已来到大明军士一起,嘴里似乎还在念叨什么:“连你们的阿帖木尔都被俘了,若不是仲大人为了大局着想,你们还能在这里说话……”。
片刻后,木亭外早已备好的柴火,面架一个小水壶,壶嘴已经开始冒着阵阵热气。
若非今日阴云的天气,这‘热茶’还真是让人有点——汗颜。
“仲大人,请”。
魏申举杯提议道:“以茶代酒,我们品的是一种清香,也为此次谈判定个基调:但愿我们日后像茶水一样清淡、平静,而不是烈酒那般,容易头……”。
仲逸微微点点头:“是的,魏大人所言甚是,实不相瞒,自从魏大人离开东沙城后,虽没有多少时日,仲某时常觉得有些孤寂,经常一个人独饮、饮茶……”。
是的,在东沙城时,魏申是以俘虏的身份与仲逸一起喝茶的。
从数年前在京城第一次谈判时,二人之间也不算是陌生。更何况此次北征以来,更是见过很多次面。
既是‘老熟人’,多少知道一点对方的脾气秉性,多余的客套也不用再兜圈子了。
“仲大人,咱们明人不说暗话,魏某此次只是受大汗所派,是想问一句:黄沙城、东沙城,贵军何时撤出?”。
仲逸:低头不语,手的茶杯晃来晃去。
一个细微的眼神,魏申立刻再次笑道:“当然,我们此次战败,自是要主动请和的,也会每年定期向大明朝廷进贡,只是还望能开通边境贸易……”。
“谈判得来的东西靠不住……”。
仲逸再次想起了这句话,他心再清楚不过,关于北方的战事,尤其鞑靼,在几年之后,大约是隆庆四年到五年的样子,会有一个‘隆庆议和’。
根据那个议和的结果:大明朝廷册封俺答为顺义王,允许他每年用马匹进贡,朝廷赏赐同价的丝绸等物品,每年在大同关外开市、贸易。
之后所发生的事儿,在他脑徘徊许久:从那以后,大明北部边防从宣府到嘉峪关的战事已基本结束。贸易的展开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也给大明带来了税收、马匹。
随着朝廷的赏赐越来越大,而鞑靼进贡之物质量并没有保障,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下,大明的将士适应这种态势后,再难做到‘一声令下、一马当先’。
出尔反尔,不能太轻信……
突然间,仲逸似乎觉得此次谈判并未想象的那么简单:鞑靼方面,另有所图。
再看看魏申身后的鞑靼军士,不知何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