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
……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
夏言盘坐在练剑房中央,默默体会着身体的变化。
刚才,他已经完全熟悉了剑招,全力将那一百零八招练习了一遍。
二重初期练剑,就是要将刚柔并济的外劲,慢慢练进脏腑,激发五脏六腑的活力。
五脏六腑,脏是脏器,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腑是容器,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外劲练入脏腑,最先激发的是五脏六腑之首,心脏的活力。
所以有一种很直观的检测方式,那就是听心跳。
心跳中隐隐有刚劲雷音,那就说明有效果。
刚劲雷音的回响越大,说明效果越好。
“嘭”。
“嘭”。
“嘭”。
剧烈运动后的身体,心脏依然在剧烈跳动着,强劲有力。
夏言睁开眼,长长舒出一口气。
自己的剑招,效果不错,比《钻剑》强不少。
这样有五天时间,就绰绰有余了。
……
午夜时分,练剑完毕夏言坐在书桌前,摊开了《钻剑》剑谱。
剑招的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要看“钻剑”的内劲论述部分。
钻剑和螺旋剑劲一样,要求到了二重巅峰,内劲一旦出来,就要有意识地让内劲分岔,然后再以螺旋的形式组合。
所谓内劲分岔,不是说分就分的。
而是要以丹田为动力,先后将两股丹田内劲导入经脉。
这两股内劲虽然有先后,可因为经脉路径不同,一股路径长一股路径短,最后从手心穴道激发的时候,是同时出去的。
这个还不算难,难点在于内劲出手之后的螺旋结构,得拧在一块儿才行。
要拧这两股内劲,就需要第三股内劲,以最短的经脉路线后发而先至,在掌心周边形成“脉轮”,把两股内劲拧起来,然后三股内劲一起出手。
所以实际上,需要在一瞬间,丹田连发三股内劲,最后打出一股的效果。
夏言之前看《钻剑》这部分论述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三股内劲的经脉路线,“钻剑”里走得都是主脉。
这样虽然能够打出效果,可是不够快,因为经脉路径普遍太长。
这也难怪,钻剑的剑招,都是“刺”和“收”。
实际上那些“收”的剑招,一方面是剑招本身的过渡,另一方面是给三股内劲留出足够的蓄势时间。
而这在夏言看来,属于因噎废食。
因为显然,三股内劲有更短的经脉路径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