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老子暗暗思索一下,然后朝着庆忌躬身作揖道:“大王,老朽以为,人之初,无有善恶之分也。”
“世间万物,都有一种本质。”
“若禽类、兽类,为生存之计,狼杀羊,鹰食鸡,然狼鹰可为恶耶?”
“若以常理度之,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如此,未免有失偏颇。”
老子后边那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只要有益于人,即使打他、骂他都是善;只要是有益于己,即使对人恭敬、礼貌也是恶。
老子对此持反对观点。
而对于老子的看法,庆忌还是深表认同的。
毕竟,善、恶的界限有时候是比较模湖的。
老子又缓声道:“《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厚德载物,善有半、满之分。”
“心无所着,一心清净,行善而不着相,心无所施之物,外无所助之人,内无行善。(本章未完!)
第495章人性本善
之人,即便捐献一文钱,那也是满善。”
“假若有心行善,又仅仅计较得失,行善而又犹豫不决,那即使布施万两黄金,也只能止于半善而已。”
顿了一下,老子意味深长的道:“同时,善有偏、正之分。”
“善者为正,偏善就是恶。”
“好心办坏事,此为“正中之偏”。”
“坏心办好事,此为“偏中之正”。”
“善有端、曲之分。”
“完全发自济世利人之心,不求回报之善,是“端”。”
“怀揣讨好世俗之心,愤世嫉俗之心,玩世不恭之心者,便是“曲”……”
老子阐述了自己对于“善”的看法,很是在理。
至于“恶”,老子不置可否。
他并不认为人之初,本性有善恶之分。
孔丘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好在老子并不打算跟孔丘围绕着“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一议题进行辩论。
不然,只会没完没了。
用一句形象的话语来比喻,便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想法自然不同。
孔丘于是亦步亦趋的登上广场的辩论台上,正襟危坐。
这一次他是主动请缨,要向众士子阐述一下,自己“人性本善”的观点。
若有反对者,孔丘也有信心辩倒对方,立于不败之地。
“人之初,性本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