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塞大河(黄河)。」
「秦人正是凭借着函谷关,一百多年来,才能在这大争之世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秦穆公之时,秦人国力强盛,得以出关与晋人争霸。到秦国势穷,秦人尚可闭关自守,击退来犯之敌。」
「秦人所仰仗的,正是函谷关之险峻。」
「我吴国若能灭秦,据守函谷关,则也进可攻,退可守,极大的缩短我吴国的北部防线,为日后扫灭六晋,平定周郑,迈出坚实的一步。」
「大王英明!」
庆忌所提出的这一方略,得到了在座所有人的赞同。
的确!
现在吴国的真正目的,可不正是要缩短吴国的北部防线,以避免在日后的统一战争中,受制于诸侯吗?
灭了秦国,占据函谷关后,吴国相当于开辟了另一处军事基地。
日后,吴国可以从西、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中原列国。
即便一个方向的大军战败,只要另一个方向的大军得胜,那吴国便是稳赢的局面。
再者说,在关于吴国灭齐或者灭秦的问题上,众人存在着一些分歧。
现在庆忌的一番分析,可谓是一针见血,不止是打消了众人的疑虑,还实实在在的权衡利弊了。
吴国灭齐,有利可图。
至少在明面上,齐国是一块膏腴之地,地方千里,人口众多,商业非常发达,可谓是富得流油的国家。
若是吴国吞并齐国,可使吴国的国力直接上了一个档次。
但,难度系数太大。
且不说郑、宋、卫、鲁和六晋等中原诸侯不会袖手旁观,直接出兵救齐。
吴国无法一战而灭齐国,也消化不了,最终只能落得自食恶果的下场……
吴国灭秦则是不同。
除了需要妥善治理秦地,防止秦人叛乱,吴国所能得到的好处更多。
只是,吴国灭秦也恐怕也非一时之功!
「不知父王准备如何灭秦?」
太子恒疑惑的询问道。
「灭秦之事,尚需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庆忌的嘴角一勾,露出了一抹耐人寻味的笑意。
「范蠡,算算时日,寡人派出的使者,应该已经见到巴蜀两国之君矣。」
范蠡闻言,连忙回答道:「大王,巴国与我吴国接壤,距离不远,相信已经在前来庸县的路上,再过一两日便能赶到。」
「至于蜀国那边,相信使者已经见到蜀君……」
「善。」
在此之前,庆忌已经派了两名使者前往巴国与蜀国,让两国的国君到庸县朝拜自己,以示臣服。
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