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架。这种轮式小车加滑轮组绳索固定火炮减轻后坐力的方式,来源于17世纪英国战列舰上24磅重炮的固定和反后坐力设计,我如今兀自用来借用实践一下,顺便把这发明提前了一百年,真是怪不好意思的。
第二天下午,李长昊的工程终于完工了,在船的中后部竖起并加固两个临时桅杆,和原有的前桅杆差不多高,并用缴获的布匹制作了两面帆,可以挂在这两个桅杆上。这虽说是比不上原装三桅帆船的主桅杆高大,挂的船帆面积也小一些,但毕竟已经比单桅杆强太多,航速可以明显提高。
就在李长昊的改造工程差不多完工的时候,我把我关于前部炮台的改造示意图交给了他,又花了好大一番力气给他解释各个细节。
李长昊听了直挠头:“这拆舱室和改造舱壁的任务没问题,我这两天也发现了有几个人确实精于木工斧凿技艺。但这滑轮组实在是精妙,我等恐怕力有不逮。”
我对李长昊的担心深有同感,心想:“用一百年后欧洲的技术标准要求大家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但这改造是一定要做的,哪怕粗糙一些。”
我安慰李长昊道:“长昊啊,有了这个改造,我们才能用大炮;有了大炮,我们将横扫倭寇。这个设计确实有些难度,不着急,我们慢慢来,先拆后造,大家一起共同攻关。”
李长昊这才释然道:“既有头领同往,我等必当全力以赴。”
万事开头难,只怕有心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