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里的一柄利刃,必须足够锋利才行。
赵桓设立了锦衣卫都指挥使,官居二品,由刘晏担任,副都指挥使由李世辅担任,一个党项人,能步入大宋高层,执掌锦衣卫大权,不得不说,李世辅的确很不一般。
锦衣卫主要负责宿卫皇宫,对外探查军情,对内检查百官军民……而且赵桓还给了锦衣卫一项特殊的权力,所有戏曲小说,文学作品,尤其是要搬上舞台大规模演出的,都由他们负责。
这样一来,锦衣卫的权柄就大得吓人了,不论内外,什么都能插手。
不过赵桓还是稍微克制了一下,没有给他们审讯定罪的权力。
也就是说锦衣卫可以拿人,可以举证,但是最后的审讯还要放在刑部。
这也是赵桓对锦衣卫最后的约束,他也不想让这个衙门彻底失控。
相比起锦衣卫,内阁就单纯多了。
人数也只有区区五人,一个领班,四个随员。
领班落在了史浩的头上。
这是一个循吏,名声不算大,倒是他的儿子,史弥远更加有名。
值得一提,陆游和赵汾,也被选入了内阁,成为了光荣的天子近臣。
内阁的使命很简单,宫里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除了锦衣卫负责的部分之外,都是他们的事情。
宫外皇家的产业,也是他们负责的。
此外,政事堂送来的奏疏札子,还有各国的国书,都由他们整理,递给赵桓。
同样的,赵桓有什么事情,除了直接交给政事堂的之外,也由他们传达。
说白了就是跑腿的。
可问题是他们是给官家跑腿啊!
当初尚书台就是干这个的,结果跑着跑着,就取代了丞相府,成为了朝廷中枢。
“努力!咱们大有希望!”
在这两个衙门之外,还有个权柄加强的衙门,那就是枢密院了。
赵桓这一次再度把枢密院提了出来,而且合并了御营司,使得枢密院真正有了统兵大权。
只不过枢密使张浚半点高兴不起来。
此时枢密院之下,还有刘锜、李彦仙、张荣、王德这几位在,即便不算岳飞和韩世忠等人,这也不是张浚能使唤得了的。
相反,由于退出了政事堂,张浚也失去了和诸位宰执一起议论国政,参与决断的机会。
竟然有那么一点明升暗降的味道。
不过赵桓也找张浚谈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改,就是要确定一个原则,最终的统兵大权在文官,不在武将。
当然了,下面的步骑水师,各地驻军,全都是武人直接统领……限制了,只限制了一点点。
张浚自然清楚,官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