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将士战死疆场,却落得个为饥鹰饿狼吞噬,埋骨荒郊的结局,实是让人叹息。其实,廖胜功有所不顾及,不敢言及以前的事,可以说,自从宋朝开国以来,在外敌面前就没有打过几次胜仗,为国力战却落得这样下场的将士们真不知道有多少。
李隽路过此处,首先想到的就是掩埋将士们的尸骨,感人实深。要是文天祥在这里的话,肯定会感叹赋诗,颂扬李隽的功德。
秦穆公肴谷封尸是一个典故,是说秦穆公三次败于晋国,最后终于打败晋国,把在肴山败仗的将士们的尸骨收敛起来,掩埋在肴山,祭奠一番。李隽今日之举和秦穆公之行颇为相近,只是其意义却完全不同。
秦穆公作为一方诸侯,只是为了争夺伯主之位,而李隽面临的是蒙古这个强大得让人窒息的对手。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几番周折终于打了大胜仗,其意义就不是秦穆公这个诸侯所能比的。
“廖将军言重了,前辈先贤,我哪能与之相比。”李隽谦逊着道:“我们先把将士们的尸骨收敛起来,我马上派人去临安,要履善准备棺椁香纸运来。吴富将军为国捐躯,我们就把他埋在皋亭山,让吴富将军的忠魂守护临安的北大门。”
廖胜功赞成道:“皇上所言极是,这是吴富将军的最好归宿。”
传下号令,李隽亲自动手,与御林军一起收敛遗骨。现在正是天寒地冻时节,石头上积了厚厚一层冰,滑不溜手的,很不好翻动,但是这事实在是感人至深之事,将士们都热情振奋,在寒风中翻捡遗骨。
伯颜攻打皋亭山用了两万颗石头,堆得厚厚的,好象一座山,费了好大功夫才把遗骨翻捡出来。遗骨几乎没有完好的,给石头砸得得不成样子,可以想象当日一战有多么的惨烈。
遗骨朽败,已经不可辩认,李隽下令放在棺椁里,由于天寒地冻,不好挖坑掩埋,无奈之下只好停放在皋亭山,直到春暖花开才举行了隆重的下葬仪式。下葬之日,李隽率领朝中文武大臣以最隆重的礼仪为将士们送行。同一天下葬的还有吴富将军的衣冠冢,因为无法辨认遗骨,只好从他家里找来衣衫和盔甲,放在棺材里埋了。
在这片墓园里竖立了两块石碑,都是李隽手书,一块写着“烈士千古”,另一块是立在吴富将军衣冠冢前,上写“大宋忠烈将军吴富将军之墓”。因为这里有“烈士千古”之碑,人们就称呼为“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的称呼从这里开始。
从此以后战死的将士们都会集中掩埋,派人守护,每年一祭,成为一种制度。宋朝自从开国以来,败仗多胜仗少,埋骨荒野的将士们不知有多少,实是让人惋惜。在李隽的推动下,一改颓气,胜仗不断,顺带还避免了将士们曝尸荒野的噩运。
直到忙到晚上方才收敛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