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了,这比他第一次见到的罗哥等老板们,都要好。更何况,自己拆迁后,有门面有住房,燕子家人搬过来住,完全有余。
燕子对生活的要求,几乎全部可以达到了。这种完成任务的感觉,让冬子有一种可以歇口气的想法。
只是,C姨对自己有恩,自己通过帮她跑业务,来报答她,这是应该的。本来,自己少做些卤菜,把时间腾出来,帮帮忙,就是占去冬子大量的时间了。
但是,目前的形势却容不得松劲。村里放养鸭子,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闭环,当一个产业链出来后,它就具备了独立进化的威力,让你不得不跟着它旋转。
“燕子,你收得太慢了,你每天来,就说明天收我家的,明天就收,结果,我都等了四五天了,多吃些饲料倒没啥,关键是我的新鸭子出来了,它们要场地呢,两头照顾,我顾不过来呢。”
“幺婶呢,你咋养了这么多呢?密度大了要生病,如果传染给其它家的,那可不得了。”燕子问到。
“我姐姐家也帮我代养了几百只呢,她就在隔壁村,你认识的,不可能不收吧,反正都是一个品种,养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你鉴定了的,没问题的。”
乡亲要出货,那燕子这边,就必须做到应收尽收,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太多了。
太多了,就意味着要加大加工量与销售量。燕子虽然在乡里喊了暂停,让大家不要向外村发展,只按一户最多五百只一批的速度供货,但是,村民们看到有钱挣,悄悄联合钻杆的亲戚养这,你怎么好拒绝呢?毕竟,质量没问题。
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需求价格曲线的相互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但是,燕子有两个底线,却无法突破。第一,她承诺的收购价,要比镇上的高出一块钱,这个不能坏。第二,她不能不敞开收购,不能让乡亲养的鸭子,无处可卖,让他们亏本。
是什么扭曲了这个市场规律呢?是乡村亲情。所以,一旦感情因素进入生意环节,事情就变得非常麻烦。C姨说了一句真理:生意是生意,感情是感情。
看着燕子如此的忙碌,有时边串羊肉时,也在打盹,冬子心痛不已,他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母亲。
他不太理解,为什么燕子要坚持如此拼命,动力何在呢?
其实,这正是因为两人出身不同所产生的理念差异。对于燕子的经历来说,对贫穷的恐惧,导致了她对钱的敏感。挣钱本身,就成了她的一种追求。
有人说,希望与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驱动。对于冬子来说,挣钱,其实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当想象中未来的美好生活可以实现时,这种驱动力就会逐渐减弱。
但燕子,却有双轮驱动,除了希望,还有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