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其实因为太崇高,所以,走不进百姓的餐桌呢?”“那倒不是,这里有复杂的历史及生活生产的原因。”爹爹没继续往下说,他让冬子自己去查资料。毕竟,这个结论好理解,羊肉也是三牲之一,它早就普及于国人的食谱之中了。自我学习的习惯,比学到一些知识点更为重要,爹爹引导着冬子,冬子也就在网上,查找了相关内容。所以,跟两位厨师讲时,显得很有底气。其实,猪肉,不流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高级感。上行下效,大家也就不太重视它而已。主要是没有好的厨师,用烹羊的方法来烹猪,没作出令人叫绝的好口感,所以,流行程度不高而已。猪,历来负责提供油腻范本。不节制,没分寸,不上进,这大概就是猪给人的主要印象,连带着食客对猪肉的爱好也显得不高级。尽管汉字“家”就是屋顶下面一个表示猪的“豕”,但猪肉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长期是不高级的,不能跟羊肉相比。要知道,北宋宫廷御厨只使用羊肉,皇宫中每日宰羊数以百计,羊肉有时还直接作为薪水的一部分发给大宋官员。贵族阶层如此厚此薄彼,连带着市场上羊肉价格竟比猪肉贵出百倍之多。宋代随着适宜养羊的北方领土持续丢失,羊还变得越来越金贵。明清时期,猪肉实现了对羊肉地位的大反超。尤其到清代,从在东北起就习惯猪肉的清朝宫廷,肉食就以猪肉为主了,连带着普通人也越来越待见猪肉。猪肉今天在中国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猪肉消费有着最大的群众基础。如今中国的猪产量、猪肉消费量都占到世界的一半。比如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底,中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66亿头,占世界生猪存栏量的58.8%。猪肉的命运转折,有历史经济因素、社会上层品味变化等原因,猪的翻身还需要特殊的贵人扶持。猪的好处是需要人发现的。在羊肉最贵的宋代,猪肉等来了它的贵人、知音,最洒脱的文豪苏东坡。他留下了一道千古名菜,从他开始,吃猪肉,才成为一件值得“歌颂”的事情。这道菜并非后世牵强附会,它是怎么来的呢?按今天的话说,苏东坡是个斜杠青年,诗词书画四绝,哪样拿出来都能予取予求,做到当世极致,唯独除了自己的官运。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今天的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苏东坡在这里待了四年零两个月之久,这是他物质上最艰难的岁月,但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寒食帖都出自这里。但是苏东坡在民间最有影响力的创作,恐怕要数东坡肉,这道菜记录在他的《猪肉颂》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东坡肉的诞生地就是在黄州,它诞生于苏东坡的匮乏时期。苏东坡用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