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神一般的存在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神一般的存在(2 / 3)

一手好词,在《绍兴内府古器评》一书中,张抡将兮甲盘记载为“周伯吉父匜盘”。

有关着录中不同名称,也是有争议的。

这本书清楚的记载,兮甲盘其“铭一百三十三字”。

由于该书记录的古器,全部都是南宋宫廷藏品,而除了《绍兴内府古器评》以外,南宋其他古籍再无论述。

所以,有一些学者认为,兮甲盘大约从宋高宗赵构(1107—1187)时期开始,就已经入藏南宋宫廷。

但在大约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深藏宫中,一直到南宋被蒙元所灭,该盘才散落民间。

南宋之后,在七八百年的时间里,兮甲盘明确的收藏者只有两位,但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级人物。

从靖康之耻到崖山之战,辉煌的两宋文明两次遭到异族蹂躏。

两宋宫廷的诸多宝物散落民间,这件兮甲盘再次被偶然的发现,则是归功于和赵孟頫齐名的元代着名书法家鲜于枢(1246-1302)。

鲜于枢在《困学斋杂录》中写道:“周伯吉父盘铭一百三十字,行台李顺甫鬻于市。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炉。予见之乃以归予。”

比鲜于枢年代稍晚的元代金石鉴赏家陆友,在其着作《研北杂志》中,同样记载了兮甲盘的“惨痛遭遇”。

周伯吉父盘,铭一百三十字。

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盘。

鲜于伯机验为古物,乃以归之。

由于鲜于枢,在元早期的大德六年(1302年)就已经去世。

因此,可以断定,兮甲盘早在元代初年,就被行台李顺甫的家人,将盘圈足打掉,用作烙饼的煎锅了。

由于兮甲盘早在宋元时期就累累着录,称得上是一件名件,因此,后世历代都有彷造。

但有的后世彷造的兮甲盘,突然之间“长”出了圈足,那可是闹出大笑话的。

在整个明代和清代中早期,兮甲盘并未见知名的文献记载。

但到了清中后期,兮甲盘被一位金石名家所得。

他便是大名鼎鼎的陈介祺,这一时间段是1813—1884年。

陈介祺,齐鲁潍城人,他是有清一代最为出色的金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可能没有之一。

陈介祺一生精于金石文字考证及器物辨伪,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他还造就了《十钟山房印举》的印谱经典。

陈介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处在于,其一生收藏铜器、玺印、石刻、陶器砖瓦、造像等藏品多达2万余件。

而后来的众多专家学者,对于其一生的藏品进行严格考证,竟然没有发现一件赝品。

这在上下千年的收藏家中,简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