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超自然信史

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超自然信史(1 / 3)

为了证明这样的亮度减少,可以给观察者,有「确定的天再旦」的感觉,一些研究者对观察了1997年日出时日偏食的观察者进行了调查。

然而,所有的观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于亮度减低不到10%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观察者没有「天再旦」的感觉。

要不就是位于亮度减低超过80%的地方,这些地方有天再旦的感觉。

从这些数据,研究者作出结论,「主观亮度减少超过10%会造成‘确定的天再旦,的感觉」。

这个结论根本毫无根据,实际上,飘过的云,常常可以造成主观亮度减少25%……

另外,该文也质疑了,对于该次日食的计算的正确性。

另外,有人依据《日食路线图》作了调查。

他们发现在前899年4月21日早晨的日食,日食带西端在齐鲁省,西陕省是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天再旦的。

而在前871年10月6日早晨,在郑地可看到天再旦的天文景象。

《考古》杂志2007年3月,发表了朱凤瀚的文章《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

这篇文章介绍了香江地区,私人收藏的西周青铜器尧公簋。

其铭文有:「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内容。

铭文如下:「(尧)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

从簋的形制与铭文字形特点来看,该器的成器时间,似不会晚于西周早期中段。

那么,「王命唐伯侯于晋」的「王廿又八祀」显然应该是成王二十八年无疑。

鉴于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中,成王22年,康王25年,均少于28年。

故此,尧公簋一出,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即被否定,成王或康王的在位年数必须修订。

但这尧公簋上的铭文,也不能作为定论,来予以推翻前面的结论的最终证据。

因为,唐代安史之乱后,唐与西域的联系被中断。

而最近出土的西域唐代驻守西域的相关文书表明,西域地区上不知道唐的年号变更与皇位的变化。

周代的信息交流,远比唐代更为迟缓,阻碍其信息传递的因素更多。

因此成王和康王在位年限,不能单凭此一物便作为定论,应留有更多的探讨余地。

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着名的逨盘,其上也有历史争议。

毕竟逨盘铭文记叙了单氏家族八代仕周,辅左文王至宣王十二代周王征战、治国理政的史迹。

同出逨鼎记宣王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受王戒勉任命及赏赐作器事。

记录的时间长了,很多事情就跟一些我们研究的成果不相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