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都市小说>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考证命名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考证命名(2 / 3)

磕碰碰。

难道搞错了?对了,其实这玩意根本不是用来浇花的,而是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匜,也就是用来洗手的。

中东地区的人民,吃饭多用手抓,不用刀叉和筷子,吃饭前按照教义必须洗手。

对大户人家和宫廷而言,洗手是坐在位置上,等侍者过来用铜制器皿盛水洗手,下有承盘接水的。

这个所谓的花浇,在中东地区就是这个用处。

而到了明代宫廷,吃饭是用碗筷的,这个饭前洗手的习惯就没了。

那着这玩意有什么用呢?总不能用来喝茶喝酒吧?用来喝酒也实在太厚重了。

搞明白了它的用途,才能正确命名。

此器正确名称,应该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明永乐青花净手器,而不是花浇。

至于永宣之区别,也录了一张非典型馆藏宣德花浇文物。

只能说,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无款的净手器文物,应该是永乐到宣德早期文物。

带款的净手器,则为宣德中期之后文物。

这样的论断,应该比较科学。

最后说一点科学的东西,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文物,多数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苏青一大特征是为“晕散”。

因为烧制元青花,特别是高仿元青花,必然要面对苏麻离青的这一致命缺陷。

如果普通釉料,或者是仿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器件,自然就不用担心,因为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了苏麻离青。

元代,或者是明代早中期,这个问题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为什么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晕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晕散?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画面上的线条轮廓不分明,这种现象称为“晕散”。

由于晕散,所以这一时期很少有五官、眉毛,头发很清晰的人物画。

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发生晕散,所以人物画的须眉清晰。

比如永乐时期,由于晕散,这一时期很少有五官、眉毛,头发很清晰的人物画。

而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发生晕散,所以人物画的须眉清楚。

所谓“晕散”,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色料从着色区向非着色区扩散。

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应层上钙长石晶体的发育程度有关。

一般说来,色料中加入较多的助熔剂,有利于发色。

在元代和明代早期,当时青花的制作工艺,还不太成熟的时候,必须这样做才能够提高成品率。

早期青花瓷器,因为都采用含钴的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料,所以,都会有苏麻离青料形成的基本特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