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117 东西方差别(第二更)

117 东西方差别(第二更)(3 / 4)

两口子,待在自个府里,倒也是舒服。这一日,张一凡夫妇俩,把别院设计地差不多时,底下人忽然来报,说郑敬学求见。

郑敬学算是张一凡的启蒙老师了,张一凡自然是要去见一见的。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不止是郑敬学一个人来的:他把他爹给带来了。

张一凡马上知道,朱元璋同学还是听劝的,估计是锦衣卫去各地核实有结果了,郑士元算是清官,就放出来了。

于是,他自然是恭喜,祝贺郑士元云开雾散,大难之后有大福。结果又让他没想到的是,郑士元说他要告老还乡,回家种田去了。

看到张一凡愣住的样子,郑敬学便解释道:“我爹当官,一心为国为民,却突然遭遇牢狱之灾,如若不是驸马一番言词,最终还不知道会怎么样。而且如今为官,俸禄微薄,甚至都没钱给我娘治病,亏了驸马给得那些钱,才治好了我娘。因此我爹想了,还不如回家种田算了。”他和张一凡是算熟人了,知道张一凡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这样的话,他也敢说。

哪怕他爹在边上挤眉弄眼的给他打眼色,他也无视了,把真实情况说了下。

张一凡听了,还真得是有点唏嘘。洪武朝当官的,还真不止郑士元一个人有这种想法。

之前有个尚书,也是告老还乡,回家种田去了。朱元璋不理解,就偷偷派人去核查,结果他派去的人到了地方后问田间老农,那谁谁谁家怎么走?

结果这个老人就是那个告老还乡的尚书。这个事情,张一凡是记得的,只是名字忘记了。

类似的事情,他看过的至少有两个。像郑士元这样的好官,如果辞官回去种田,还真是老百姓的损失。

可是,如果郑士元不辞官的话,除非捞些外快,要不然养不活一大家子,也是个问题。

在洪武朝当官能当的滋润的,必然有其他财物来源。想着这些,张一凡感觉,自己有必要找时间和朱元璋同学好好聊聊了。

就不知道以前聊得几次事情,朱元璋同学有没有听进去,最好也能问下情况?

心中这么想着,张一凡先放下了这个事情,然后问郑敬学有什么打算?

看书溂

“我自然是要陪我爹回去的。”郑敬学的眼神中似乎有点不甘心,但是最终还是如实回答道。

看书喇本来的话,只要有官员出缺,他如今是国子监的优等生,肯定能优先出任去当官的。

张一凡听了,想了一下便说道:“柳家村的社学一直没有成立,原因之一是缺一个好的先生。你能不能留下来当柳家村社学的先生?每月三贯,年底看一年教得如何再给五到二十贯,如何?”社学的先生,哪有那么多钱的,一听这开价,郑士元都忍不住想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