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 北府的战争机器(一)
永和九年上元节一过,曾华以武昌县公的名义发布北府永和九年第一号政令,正式宣布颂北府授奖令,凡在上一年中卖粮卖布给官府超过若干数量,或者种粮高产者,或者向官府纳税超过若干数量者,或者在工场重大创造革新,一律按照数量事迹进行授奖,并且规定了详细的细则。
例如到秋收除了完成公粮布绢赋税之外,凡自愿以市价将余粮和余布等卖与官府者,数量巨大者,授奖一级,有精美证书一份,上有车胤书写的“赤忱报国”四个大字,并有武昌县公府的大印和曾华的亲笔签名,可以悬挂于中堂之上。当然这种“纳粮专业户”不会是那些人住在长安、南郑、成都等中心城市,各郡县还有田地的世家高门,而专门指那些凭自己领到的永业田、赋田或者开荒出来的自留田尽心耕种,获得巨大丰收的百姓人家,这些人能有那么多余粮出售,除了勤奋肯干之外,会种地也是一个方面。而且在当时惜粮如命的情况下,这些“种田高人”获得大丰收之外,在留下足够的粮食之外还能如此毫无顾虑地卖余粮给官府,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北府的信任,对曾华的感恩。
这书表是一种荣耀,上面有右上角有授奖人的姓名、籍贯和授奖事由,左下角有武昌公府统一的编号。书表由长安专人送出,先州再郡,一路大张旗鼓,最后由县令带着人敲锣打鼓亲自送到授奖者家中,再在乡中街道显眼中处立石碑刻其事迹。而各州刺史府邸报更会陆续将各授奖者事迹详细一一刊登明白。
如此一番表彰,授奖者受到的荣誉在当时来说无异是“光宗耀祖”一般。曾华随即公布了第一批授奖者,也就是永和八年农、工、商功绩突出者十二人,农有六人,雍州三人。梁、益、秦州各一人,都是种粮的好把式,当然卖粮也多;工有四人,咸阳兵工场三人,沔阳兵工场一人,都是在炼钢、炼铁和制造上有突出创新者;商有两人,分别是长安和成都的大商贾,也是纳税大户。
除了由州、郡再到县的公示宣传外。《武昌公府邸报》和相关的雍、益、梁、秦四州刺史邸报都在头版一期一整个面,专门介绍各州授奖者的事迹。整个正月到二月被闹得沸沸扬扬,这十二人一下子成了永和九年北府百姓议论最多地人,也是最被羡慕的人。
要知道这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没有老百姓因为种田、做工和经商被授过如此高规格的褒奖,简直就是名动天下的褒奖。要知道这邸报,尤其是《武昌公府邸报》和《雍州刺史府邸报》,都是影响天下的邸报。北到云中盛乐、北燕蓟城。南到广州番禺、交州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北),东到青州临淄、扬州吴城,西到山南匹播、凉州姑臧,众多名士达人都是以这两封邸报来关注北府的动向乃至天下的大势,许多名士都费尽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