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快速点点头,与有荣焉的咧嘴笑着。
“快读快读!”
一旁黛玉催促着。
宝钗一笑后,又缓声念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念罢,游廊下众姊妹却都安静了下来,静静的品味着词句中的萧瑟。
诗词最能感人,这下半阙词中,却是蕴含了无数的难言情感,令人动容。
其中,黛玉感触最深,又红了眼圈,落下泪来。
宝钗见之劝道:“虽下半片词意深沉,但收尾一句却是画龙点睛,旷达超逸,也无风雨也无晴,荣辱又何足挂齿?
你又何苦沉浸在悲句中自苦?身子才好一点,再熬心,岂不又要倒下?”
最后一言,真真写伏了她的心!
她素来为人处世的性子,不就是如此么……
迎春也劝道:“林妹妹是要放宽心些才是,快不哭了呢。”
探春风格不同,威胁道:“林姐姐要是哭毁了身子,老太太怪罪下来,我等不妨,可‘始作俑者’三哥哥却要倒大霉哩!”
黛玉涨红了脸,又羞又气道:“我哭我的,干他什么事?”
想起方才探春的话,黛玉简直冤的心口疼。
上回因为一句“记得平儿初见”,被字也不识的王熙凤说成“记得颦儿初见”,闹出了多大的乱子。
她心中本就有愧,可也容不得人这样说她。
好似都是她的错一般。
湘云怼道:“林姐姐,你这么聪明,难道果真想不到相干不相干?你这大病还没好利索,身子再这样亏空下去,如何了得?到时候,必定又是三哥哥的错。”
黛玉闻言语滞,垂下头去,面色凄苦道:“你们……哪里知道我的愁苦……”
众人闻之无奈一叹,只是多也习惯了黛玉如此,便不再放在心上,对宝钗道:“快读下一首。”
这时贾兰则忍不住小声道:“三叔写罢先前这一首词后,好些老大人都哭了,还和了好几首词。只是分明是春日,老大人们的诗词里却多些秋和愁苦……”说着,贾兰小心的看了眼依旧啜泣的黛玉,又道:“所以我就问三叔,为何会这般?三叔想了想,就又让环三叔研磨,让我展纸……”
宝钗笑道:“怪道你说两首都有你。”
贾兰羞赧,探春忙催道:“宝姐姐快读!”
宝钗嗔一句:“数你最心急!”
不过到底轻声读出:“《丑奴儿·书芙蓉园曲江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