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言情小说>废墟之痛> 都市化语境中的情感轨迹描述

都市化语境中的情感轨迹描述(1 / 2)

——读西篱长篇《废墟之痛》

周思明

世纪之交以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除了感叹科技发展的迅猛之外,更多的是产生一种无所适从感。与此同时,人们的情感归宿问题也就呈现出新世纪的某些不同于以往年代的新的特征:现代型的、传统型的、现代与传统交叉型的、抑或既非现代、又远离传统的“另类情感”型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西篱的长篇《废墟之痛》,就再现了这一社会现象。文学与哲学有所不同,哲学的天职是揭示,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呈示。长篇《废墟之痛》便是遵从文学的旨意,以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呈示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

时代在发展。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新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得现代都市人的爱情、婚姻、道德形态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态势。其中一些人如作品中的shyly,便是对传统道德不屑一顾甚至嘲弄之。在她看来,什么真正的爱情、什么纯洁高尚,统统是可笑是过时是现代乌托邦。她要的是当下是享受是金钱是燃烧情欲。她把欲望本能和反传统的情绪溢于言表。像shyly这样的女子,当她(他)们长大成人步入都市社会时,当其将自己淹没于喧嚣浮躁虚荣市侩的都市河流中时,她(他)们常常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焦躁和欲望。她(他)们往往以非常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嬉笑怒骂和情感宣泄来表现自己的生存方式。在这一点上,西篱的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批都市如《我爱美元》、《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等有着类似之处。

在中,作者除了塑造了像shyly这样市侩、世俗、享受至上的人物之外,当然还有像罗滋这样推重东方极限主义,不仅对艺术美、绘画美有着执着追求,而且对爱情有着十分东方化的理解和追求的形象。作品虽然出现了不少人物,但究其质其实主要写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画家罗滋是个比较传统、正统的人。他和shyly之间其实是毫无情感可言,是后者以自己世俗、市侩之手,攫住了他,缠住了他,后者是个“当得不到性以外的东西时,就用性来消耗和歼灭男人的”的女人。以罗滋的强壮毅力和有限的财力,当然满足不了shyly的各种欲望索求,甚至以自杀来决绝与她的情感联系。而罗滋与昔日恋人琼的情感,是那种相知相投的类型。两人在对利益、做人等方面的情投意合,使二者之间发生了和谐的交往。虽然琼早已为人妇,但其丈夫在精神上与她疏离甚远。丈夫唐任发现琼对自己的感情逐渐疏远后,派私家侦探追查妻子,两人的婚姻危如累卵的地步。最后琼和罗滋同回蜀地,探视神秘的“三星堆”,重温古蜀历史文化,不幸遇5?12汶川大地震,泥石流袭击,琼因救人而亡,将她的永恒与美丽、深情和温柔永远收藏在罗滋的灵魂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