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这个岁数的人都知道怎么才能活下去。
有商榷在,老太太把自己的口粮都给了傻柱,因为何雨水。
这一次,何雨水没有像电视剧里一样被忽视,因为商榷。
许大茂他们也不去煤厂干活了,因为没有饼子也不管饭了。
他也不去他父母那了,因为饿不愿走路,也因为父母那边也没有多余的粮食。
从这一点看,他是个孝顺的孩子。
他偶尔还会省下一个窝头给秦家姐弟。
从这一点看,他同时也是个好人。
这个年头的人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活着。
窝头是轧钢厂的食堂提供的。
现在只提供一种主食——用麦麸和玉米芯磨粉做的窝头,上工的工人每天可以领到两个窝头。
里面一点面粉都没加。
这种窝头很硬,还掉渣,大家都是掰一块放在嘴里,含软了再嚼,嚼烂了,再喝口水送下。
大锅菜自三月里就被迫下了岗,只有咸菜还在坚持岗位。
泡咸菜的材料都是根梗、萝卜皮之类的,这是傻柱受商榷家那块白菜梗的启发搞出来的。
商榷跑了几个副食品加工厂弄来了不少边脚料,许大茂几个拉到河边清洗干净的。
因此,他们还被厂领导狠狠地表扬了一番。
前年弄到的丝栗栲都加工成了“代面”,三月初的时候还能见到,后来有部委的同志来协调,最后都捐给了福利院,听说那过的孩子都饿的脱了相。
这是杨厂长在全厂职工动员大会上说的。
听到这个消息,商榷沉默了许久。
为减少食堂支出,也为了确保生产安全,工人们开始轮换着上班。
饿的前胸贴后背,也真的不是句玩笑话。
在贾东旭因为晕眩险些圈进轧钢机后,商榷开始从空间里往外拿食物。
有时是粉条,有时是一看就放了许久的地瓜,有时是野植的种子,偶尔,会拿出几个干瘪土豆。
拿出来最多的是晒得干干的碱蓬菜。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盐荒菜、荒碱菜,也叫救命菜。
新鲜的绿叶菜根本不敢动,一是市面上没有卖的,一是京郊的野菜都被挖绝迹了。
每次也不多拿,不打眼,刚好够保住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
老太太好像是知道了什么,特意叮嘱了三位大爷,不让他们动问。
贾张氏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不会看眼色,堵着商榷当面问过两次,都被一大爷和二大爷叉开了。
她现在也不呼唤“老贾”了,因为没力气。
商榷给孩子们准备的吃食,她总能沾上一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