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的裹脚布你都不放过,你还是人么?
县老爷听得频频摇头,唉声不已。
要说过去,一剪梅在外地的时候虽然也时常作案,但是下手的对象无不都是非富即贵,从来不向斗升小民下手。
非但如此,还时不时地传出他将偷盗来的财物,无偿发给穷苦百姓的传闻,所以才有了义盗一剪梅的诨名。
街头的那些无知妇孺,穷苦百姓,提起他的名号来,也先是说一声义,然后才接着一个盗字的。
至于采花大盗这个名头,多半也是调侃,实在是因为此人有事办事有些荒诞不羁的缘故。
所以他虽然偷盗无数,在普通百姓中的声名却很是不错。
甚至有些年轻不经事的闲汉,因为仰慕他的威名,居然以他为榜样,也做了一些打劫富家的事情来。
他们可不是一剪梅本尊,有飞天遁地之能。弄得要么下被了狱,要么被流放,下场凄惨。简直就是败坏人心风气,很是要不得。
若他只是对富户下手,也就罢了。
本县穷苦,除了一个港口,多是山地。最大地主都没有几亩田。
县衙的库房摇摇欲坠,台风天来了,里头和外头一块漏水。按照一剪梅以往下手的那些人家的标准,全县上下也没有几家能富得入他的法眼。
没想到的是,他来到本县之后,却是一反常态,朝小老百姓下手了。
最早偷了黄太监的五十两银子不算,居然连客栈酒楼里的点心果子和茶叶,还有客船上的大花布都不放过。
更加过分的是,在黄太监下令缉拿后。这一剪梅就跟疯了一样。五天之内,连连犯案,有时候甚至一个晚上就能偷好几家。
而且偷的都是普通百姓。
今天这东城铁匠铺老太太的裹脚布不算。
就光说这三天前,城南井水边刘婆子家喂鸡的喂食盆就被偷了。
本来县老爷以为这是个古董,所以被一剪梅看上了。
结果刘婆子的儿子说,是前几年赶集的时候,用一捆柴和一个寡妇换的,还是粗陶的。后面写着大大的天顺年制四个大字。撑死不过烧出来才八年,一剪梅居然也不嫌弃。
最可怜的受害人,就是港口上给人挑担子的吴大郎的儿子,吴小满。
人家吴小满才六岁,因为吃糖吃的满口蛀牙。她娘平日里就管着他,不许他多吃。
但是架不住他的奶奶疼孙子,大前天特意在路上给他买了一包粽子糖。那天老太太只给他吃了两颗,多余的就放在家里的柜子里,想着之后慢慢吃。
结果第二天,吴小满小朋友央求着奶奶打开柜子要找糖吃。
谁曾想,糖没找到,只看到柜子里面被人扔了一张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