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可以预料,从上面到下面都是。这其中有不少肥缺,不用猜都知道明里暗里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原以为,在这波封赏里,昭律无论如何都会挑着几个人垫上去——这正是洛都旧臣所有的最大期望——没想到他就空在那里了。
这官不可能没人来做,那到底天子看中了谁?
实际上,昭律目前谁也没看中。秦党给他留下的教训太深刻,以至于他完全不敢拿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来冒险。封官容易,到时候叫他们退下来就难了。所以他宁愿自己先累着些,也不打算假手他人,尤其是在这些他人明显靠不住的时候。举荐制是不能用了,这个原因依旧参考秦兴思;那就只剩考核,一个覆盖范围足够广、评分标准相对公平、不再被某个特定的人所把持的考核。
这是虞婵和昭律的设想。当然,这的确比那种一层套一层关系的举荐要好,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老问题,没有人能胜任——科举考官很容易做成吃力不讨好,尤其是第一个。而若是要虞婵或者昭律自己上,无疑是很大的工作量,根本忙不过来。
两人十分犯愁,天天晚上关起门来就在合计这件事。对着有朝中所有大臣名字的单子,一个个讨论可行性。直到有一天,在他们议事的时候,昭宁突然醒了一次,虞婵好容易再把她哄睡了。然后她走回书房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点。他们只想着直接开始科举了,没有想到中间可以再加一步;他们可以先从侧面入手,比如说,找几个合适的太子太师?
昭律为她的这个主意拍案叫绝。本来他们就在担心提出来以后众人的接受程度——举荐制弊端很多,但是也已经实施几百年了;如果马上就开始实行的话,肯定有些士族大家要不满意——如果天子放心用一种考核的方法来选定这天下将来的继承人的老师,以身作则,那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大越必须要树立一种新的风尚。不是世袭的蒙祖荫佑,而是有才者居之。
说做就做。昭宥和昭宁已经快三岁了,现在开始找启蒙老师实在不算太早。算上广布天下以及考核需要的时间,预计明年开春能开始上课就不错,时间还是很紧的。所以他们很快就拟定了旨意,叫来几个重臣讨论修改一番,然后颁布出去。
皇榜一贴,天下皆惊。
太子需要老师不是个新闻,天子要给太子找老师也不是个新闻。新闻在于,这回不需要有朝中权贵的推荐才行了?不需要塞银子套关系才行了?只要能写出两份策论交给各地负责此事的特使,就可以直达天听,让天子直接评断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人人都可以参加,无论男女老幼?
这指向很明显。平民百姓,就算一辈子也没法见到县令以上的官员,也有了生平第一个机会。当然,这有个基础的前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