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必须识字写字。许多人这才慢半拍地反应过来,为什么越国之前在大力推广书塾。原来有这种好事在后面等着啊?
之前就将孩子送进书塾的人们都暗自窃喜。赶上了第一次,运气不错!而没有这么做的,也赶紧去交几文大钱——若是被选上了,那对于平民来说简直就是一步登天!而且天子既然开了这个先河,说不定其他的官职以后也是考核出来的呢?
不得不说,这种猜想十分合理。选拔太子太师和太子师的两份策论,其中一份当然是关于如何教导太子、使之成为一代明君;另外一份则是推己及人,写写如何教化天下万民。后一个题目比较大,所以特准每人选一个方面,只要主旨符合就行。同理可推,其他职位是不是就是写一份相关的策论,以判优劣?
好像就在一瞬之间,全国十三州都掀起了一股子从未有过的风潮。不说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太子师,但是这明显改善了他们的待遇——从别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到可以自力更生开个书塾——随同皇榜下来的是关于书塾的补充政策,开书塾的人都可以得到国库的一笔补贴,达到一定规模再给奖金。
因为是第一次,为防止有人钻空子,昭律和虞婵几乎把能信得过的人全都派了出去,做各地的特使。截止日期直到除夕之前,结果两人在这时间之前根本就没有空停下来休息——各种各样写满字的纸从四面八方飞向了雍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连带着几个靠得住的大臣也陪着帝后两人一起挑灯夜战,因为数量超出预计,光靠四只眼睛绝对忙不过来。天天只见南书房里的烛光亮到天亮,然后第二天、第三天……继续。为了此事,书房外头的暖阁里还多设了几张软榻,方便大臣们轮班休息。
“看起来皇后的书塾之计颇有成效。”在轮到乐常休息的时候,他几乎是一头栽到被子里去的。作为一个几近全能的大臣,他也被拉来顶缸了。所以说这话的声音闷闷的,又带着十足的困意。
“得,估计还要再忙一阵子呢。”吴永嘉也一头栽到了另一张床上。他这是来替吴靖的,老人家年纪大了,眼神总是不大好使,但又想来。换做是以前,他大概还会觉得他祖父有多么严格,但是现在他已经完全明白了,他祖父对他完全就是恨铁不成钢——好在他最近做得不错,终于摆脱了被戒尺抽的命运。
乐常在喉咙里嘀咕了一声,像是“早知道这么累我就肯定不出山了”之类。不过他依旧听出来了吴永嘉的言外之意,只叹道:“希望这次能找到合适的人。因为我有种不好的预感,如果这次没找到或者找不够,那以后肯定会更累——我以为事情已经做完了,谁能想到这才刚刚开始啊?”
若不是困得连眼睛都要睁不开了,吴永嘉一定跳起来赞同他。“陛下和王后都是有主意的人,这是好事;但是也不能总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