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节(1 / 10)

技术人员始终不够,成了新调任装甲兵司令陈翰章眼下最头疼的事情。随着江北装备的陆续运抵,装甲兵所属各部队开始陆续组建和整编。而与其相对应的是,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数量越来越大。

尽管在当初在组建第一批装甲部队的时候,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准备。各方面人员培养,已经远远超过装备数量所需的编制。但新装备抵达之后,部分人员,尤其是技术维修人员却仍然显得数量严重不足。

而无论是中央抽调来的干部,还是部队内自身选拔的干部。实战经验的确丰富,也真肯下功夫去学习,只是这文化水平却是差的太多,很多事情都要一点一滴的去学习。文化底子太薄,无疑又延长了学习的时间。

“人才,不,是合格的人员。”听完于明的汇报,杨震不禁有些头疼的抚了抚太阳穴。人才基础过于薄弱,部队的知识结构过低,已经成为抗联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更是成为大量新型技术装备尽快投入实战的一个严重的制约。

现在整个军区上上下下都在嗷嗷待哺,都在伸手向他这个司令员要人才。而这其中尤其以技术最为集中的航空兵缺口量最大。飞行员、地勤维修人员,都严重的匮乏。在现役人员都缺情况之下,后备人员根本就无从提起。这个局面,对杨震的后续计划能不能顺利的实施,已经带来严重的影响。

还有三个多月,苏德战争就将全面爆发。再有大半年的时间,太平洋战争也即将爆发。按照自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要全面展开对日空袭作战的规划,以及下半年打通与关内联系的目标。对于航空兵飞行人员的需求,将是极为巨大的。

虽说眼下日军本土防空实力与德国人相比,甚至可以用薄弱来形容。没有雷达,高射炮的数量也不多,尤其缺乏高性能的大口径高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其大部分的陆海军航空兵,也将南下作战,短时间之内对空袭部队造成的威胁不大。

但无论是按照自己所知的美军几年后对日空袭时的战损率来看,还是日本人一旦遭遇到空袭后,应该有的反应估算来看。按照眼下人员的储备情况,要想实现对日长期空袭这个目标还太远了。

要知道有着完整军工体系的日本人,只要下定决心,高射炮的数量可以很快的增加。其陆海军航空兵,也随时可以调回国内担任防空作战。再加上德国人极为可能的雷达技术支持,以及在战争的头两年自己能得到的轰炸机种类,这个战损率会维持在相当高的程度。

而对千里之外,四周环海的日本本土空袭,一旦轰炸机被击落,没有海军的抗联想要营救飞行员,将会是一个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而以普通日本人对战争的态度和日本本身严密的户籍制度来看,想要让日本人保护被击落的飞行员,也根本不可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